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是应用大气变化的规律,根据当前及近期的天气形势,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测。
它是根据气象台对卫星云图和天气图的分析,结合有关气象资料、地形和季节特点等综合研究后作出的报告。
气象台利用卫星云图照片进行分析,能够大大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
天气预报按时间段分为三种:
短期天气预报(2~3天)、
中期天气预报(4~9天)
长期天气预报(10~15天以上)。
按预报范围可分为
大范围预报(一般指全球预报、半球预报、大洲或国家范围预报)
中范围预报(常指省、州以及地区范围的预报)
还有小范围预报(如县、市范围的预报,机场、港口、会场的预报等)。
中国古代天气预报主要是根据阴阳五行的转化规律进行预测。或依据天气现象和人们的观察积累、生活习惯来评判,形式上多以天气谚语来表达,但往往并不准确。
20世纪以来,气象学得以迅速发展。特别是1970年后,随着电脑硬件的发展而飞速提高,数字天气预报成为今天天气预报的主要方式。
而近代天气预报起源于19世纪一场规模巨大的海战。
1853~1856年,为了争夺巴尔干半岛,英法两国同沙皇俄国爆发了克里木战争,交战结果以沙俄失败告终。但在战争前期,本已占据优势的英法联军却遭遇了天灾。
1854年11月14日,在黑海上,当英法联军的舰队准备扑向俄军的时候,突然来了一场猛烈的暴风雨。狂风巨浪竟把军舰高高地抛起,狠狠地摔向了海岸的礁石上。
顷刻之间,英法舰队就被狂风巨浪所摧毁。为了记住这次惨痛的教训,英法联军将这场几乎使自己全军覆没的大风暴起名为“布雷克威夫”,意为“毁灭的冲击波”。
事后,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下令巴黎天文台台长勒佛里埃调查此事。勒佛里埃搜集、研究了有关气象资料,发现引发暴风灾难的罪魁祸首竟是一个低气压,出事的前两天,它已经席卷了西班牙和法国西部。
这个低气压最早在西部的大洋里活动,随后又向东南方转移,行至黑海时形成了巨大的风暴,于是酿成了这场灾难。
勒佛里埃想:表面上看,这次风暴虽说来得突然,但实际上它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移动的过程。那时的电报已经发明了,如果当时在欧洲大西洋沿岸一带设有气象站,完全可以及时地把风暴的情况电告英法舰队,那样便可以避免惨重的损失。
于是,1855年3月16日,勒佛里埃在法国科 南学院作了一个关于组建气象站的报告,立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人们深刻地认识到预测天气的重 线要性,它不仅有利于行军作战,而且对工农业的生产和日常生活都将有极大的好处。 较
由于社会上各方面的需要,在勒佛里埃的积 强极推动下,1856年,法国成立了气象预报网,拥有了世界上第一个正规的天气预报系统,这便是最早的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常用术语:
晴: 空中无云或很少,云量一般不足3成。
阴: 天空云量占9成或以上。
雾: 近地面空中浮游大量微小的水滴或冰晶,水平能见度下降。
小雨: 日降水量不足10毫米。
大雨: 日降水量25.0~49.9毫米。
暴雨: 日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
雷阵雨:忽下忽停并伴有电闪雷鸣的阵性降水。
冰雹: 从对流云中降落的由透明和不透明冰粒相间组成的固态降水。
冻雨: 雨滴冻结在低于0℃的物体表面的地面上,又称雨凇。
雨夹雪:近地面气温略高于0℃,湿雪或雨和雪同时下降。
小雪: 日降雪量(融化成水)不足2.5毫米。
中雪: 日降雪量(融化成水)2.6~4.9毫米。
大雪: 日降雪量(融化成水)达到或超过5.0毫米。
霜冻: 温度低于0℃的地面和物体表面上有水汽凝结成白色结晶的为白霜,水汽含量少没结 成霜的称为黑霜。两者对农作物都有冻害,称霜冻。
大风: 用风矢表示,由风向杆和风羽组成。风向杆指风的来向,有8个方位。风羽由4个短 划和三角表示。大风的风力,垂直在风向杆末端的右侧(北半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