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先生用了二十一天时间完成了中篇小说《人生》,这篇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小说,我用了二十一天时间却还没有读完。
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之年,当逐步迈入社会,走向人生正轨之后,现实和理想随之也会冲撞而激发出各种矛盾。理想太过于理想,现实也太过于现实。而真正的生活必定是充满了无数的嘈杂与浮躁,并不会以人的意志而随之改变。
小说《人生》的男主人公高加林半生坎坷、情感波折。在事业上,他奋斗过、努力过、有憧憬也有梦想,但却始终在社会的大环境下随波逐流,他被动的失去了光荣的教师职业,在经历时间洗礼无奈接受农民身份的同时,又被动的当上了县通讯干事,尽管业务能力突出,领导青睐认可,但此时命运却与他开了个玩笑,在履职经历被揭穿之后,又默然返回生养他的贫瘠的黄土地;爱情上,他主动接受了温柔善良的刘巧珍的追求,并一起度过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然而在进城遇到青春活泼、思想先进的黄亚萍后,又昧着良心无情的抛弃了刘巧珍,当事业受挫再返农村时,又无奈的与黄亚萍分开,此时真正爱他的姑娘却早已成为人妇。造化弄人,小说的结尾只留高加林一人事业、爱情重回原点。
读完《人生》,我时常会不禁感慨,我的一生应该是怎么度过的。一路走来,我会像高加林一样为了理想事业毫无原则的抛妻弃子吗?遭遇不公我会做到一个人默默接受吗?我会在被上天戏弄过之后还能坚强的走下去吗?
此刻,我不由想起保尔·柯察金所言,“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才能够说:‘我的生命和全部的经历都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关于人生,陈忠实先生在《白鹿原》巨作采访中也曾说过,“如果我死了,我能给世界留下什么,我用什么来证明我的存在感,所以我必须写一篇硬气的大作品出来”。
其实,正如路遥先生书中所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
再次读完《人生》以及路遥先生所处的那个时代,我也深层次的进行了反思,我的一生将会怎样度过呢,还是会像以前那样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吗?
学校毕业至今已有十五年,曾经我所坚持的文学爱好,因各种工作生活上的琐事和自我意志力的淡薄而渐渐疏远。然而在渐离渐远的路上,也一直过渡调整着我的心态。读完《人生》,沉淀思考之后,我已不再是那个只会喊口号的青年了,“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也不只是单纯的标语,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需要在活着与生活之间尽量权衡,实现自己最初的梦想。
漫漫人生路,我们左右不了结局,但是可以让这个旅途更加绚烂而充实。在正值青春的年纪,不为世俗所累。重拾人生的梦想,努力奋斗!
正如陈忠实先生在采访中说的,“如果我死了,我能给世界留下什么,我会用什么来证明我的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