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社科院世界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又称亚非会议,是亚非国家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下自行召开的会议。由印度尼西亚、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五国发起,于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尼的万隆召开。有阿富汗、缅甸、中国、印度、日本、埃及、印尼、伊朗、苏丹、巴基斯坦、黄金海岸、埃塞俄比亚、利比利亚、利比亚、约旦、柬埔寨、伊拉克、老挝、黎巴嫩、菲律宾、沙特阿拉伯、锡兰、也门、土耳其、越南等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出席会议。会议讨论了国际形势和有关亚非国家人民共同利害关系问题。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大会发言中阐述中国政府的基本政策主张,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各国代表普遍接受,为会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会议最后发表公报,共有10项,被人们称为“万隆精神”。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2.德川家康
日本德川幕府的创建者。出生于三河冈崎城主之家。1590年联合丰臣秀吉灭北条氏,领有关东八州,筑江户城,为五大老中首席。1600年关原战役后,掌握全国大权。1603年由天皇任命为幕府将军,设幕府于江户,结束了全国混战的局面。德川家康执政期间,通过颁行《武家诸法度》,建立参觐交代制度,完善幕府及地方大名组织机构,确立新兵制,规定天皇、亲王、公卿的权限等一系列措施,奠定了德川氏统治日本的幕藩体制的基础。
3.田中角荣
田中角荣(1918—1993),日本杰出并富有争议的政治家、建筑师。田中角荣是原众议院议员,历任众议院议员、邮政大臣、大藏大臣、通商产业大臣、内阁总理大臣。其原以商人从政,1957年出任邮政大臣。1972年出任日本首相,同年9月底,他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签署《日中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1974年他因涉嫌洛克希德一案下台。1990年田中角荣从政界引退。田中角荣是日本政治史上第一个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首相,日本人称他为“庶民宰相”。
4.大化改新
7世纪中叶,日本大化年间开始的一次重大的政治、经济改革,故名。7世纪以来,日本社会矛盾尖锐,一部分贵族和皇室成员在留学生的影响下,主张仿效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645年6月12日以中大兄为首的改新派发动政变,推翻苏我氏控制的旧政权,建立新政权,拥立孝德天皇,建元大化,中大兄皇子为皇太子兼摄政。646年元月,颁发新诏书,废除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变成国家的公地和公民;实行“班田收授法”;改革租税制,实行租庸调法;改革统治机构,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古代社会向中古封建社会的转折,促进了国家和社会的迅速发展。
5.冷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及其各自的盟国之间除采取直接交战方式之外的全面对抗。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市的威斯敏斯特学院所发表的题为《和平砥柱》的反苏反共演说,以及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提出的致国会的《国情咨文》,标志着美国“冷战”政策的开始。在政策实践中,它表现 为拼凑军事集团,进行军备竞赛,在国外建立军事基地,煽动战争,粗暴干涉他国内政,公然践踏国家间外交关系准则和国际法原则,等等。苏联解体后冷战结束。
6.文艺复兴
14-17世纪欧洲兴起的人文主义思想文化运动。这场文化运动是从复兴古典希腊、罗马文化开始的,因而被称为“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发源于14世纪的意大利,以后逐渐扩大到西欧各国,一直持续到17世纪中期。文艺复兴运动不是古典文化艺术的简单复兴,而是资产阶级新文化的萌芽,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利用古典文化作为反封建反教会的武器,吸收其有利于自己的因素并加以改造,从而创造出为自己利益服务的新文化。文艺复兴运动为欧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也为欧洲近代资本主义文化奠定了基础。
7.启蒙运动
17-18世纪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开始于英国,逐渐扩展到法国、德国以及全欧洲。启蒙运动思想家们反对上帝和宗教迷信、批判中世纪的经院哲学;经济上主张以自由放任对抗封建官僚机构的束缚,政治上以社会契约论否定王权神授,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或民主共和政体,限制王权,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提倡法治,反对人治。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洛克、霍布斯等,法国的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德国的席勒、歌德等。
8.兰克
利奥波德·冯·兰克(1795—1886),日耳曼族,著名历史学者。被称为十九世纪德国和西方最著名的历史学家,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研究历史的兰克学派的创始人,近代客观主义历史学派之父。兰克全集计有54卷之多,其中还不包括他晚年的《世界史》。然而,作为十九世纪西方最著名的历史学家,兰克对后世的贡献与影响主要还不在于他的卷帙浩繁的著作,而在于他所标榜的史学理论和治史方法。 兰克主张写历史要客观公正,还历史的本来面目,而不夹带任何个人的政治偏见和宗教偏见。
9.历史终结论
历史终结论最早源于法兰西斯·福山1988年所作的一次题为“历史的终点”的讲座。随后,他在讲座的基础上写成论文——《历史的终结?》。1989年,美国新保守主义期刊《国家利益》发表了这篇文章,标志“历史终结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正式出笼。冷战结束以后,如何评价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及其命运,成为东西方理论界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在这一背景下,福山抛出了所谓的“历史终结论”。
10.汤因比
(1889-1975年)二十世纪英国着名历史学家,文化形态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传世之作《历史研究》影响巨大,提出了历史研究的单位,文明的数量,文明的可比性,文明起源于“挑战与应战”,文明生长的尺度,文明衰落的原因,文明的解体等。并且对西方文明的前景进行了分析,献身于寻求摆脱西方社会困境的人生道路。
11.苏伊士运河战争
1956年英法为重占苏伊士运河,联合以色列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出动4.5万兵力,向西奈半岛发动全线进攻。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英国和法国为报复纳赛尔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也参加了战争。在埃及的顽强抵抗和世界舆论的压力下,加上美苏的强烈反对,英、法、以三国政府被迫于11月6日宣布停火。1957年3月,以军最后撤出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带。第二次中东战争以埃及的胜利而告终。
12.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该计划于1948年4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1.5亿美元。英、法、意、联邦德国等17个西欧国家先后接受了这一计划 ,对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3.北约东扩
北约东扩是指北约将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和中东欧的国家纳入该组织,这是冷战后欧洲战略格局转变时期的必然产物。冷战后不久,中东欧国家和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相继敲响了北约的大门,申请正式加入北约。1993年3月,北约首先将捷克、匈牙利和波兰吸纳为会员。2004年3月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以及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等七国,成为北约组织的正式成员国。该组织的成员国也由先前的19个增加到26个。2008年4月布加勒斯特峰会同意克罗地亚和阿尔巴尼亚加入北约,成员国达到28个。北约东扩是冷战后国际政治军事领域中的重大事件,势必会对北约自身及各成员国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将对全球安全格局尤其是欧洲安全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论述题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背景和发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于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政府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这五项原则是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得到中国、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和完整体现,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在1953年周恩来访问印度时提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后来在措辞上作了修改,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传承:
印度尼西亚于1955年4月在万隆举行了有29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万隆会议,会上发表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其中包括了这五项原则的全部内容。
1957年,时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国国家主席毛泽东在莫斯科宣布,“中国坚决主张一切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74年,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在特别联大上再次强调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都应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
1988年,中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提出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2.中印边界冲突
中国与印度两国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分西、中、东3段。西段约600公里,中段约450公里,东段约650公里。
中印自古相邻,习惯边界是喜马拉雅山南麓,基本没有争议。但自从英国占领印度后,英印政府试图将西藏从中国领土中分裂出去,为后来的中印争端留下隐患。
1914年,由英国政府代表亨利·麦克马洪与西藏地方代表在印度新德里以秘密换文的方式制定了“线”,即著名的“麦克马洪线”。
1947年印度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独立后,尼赫鲁便开始实施他的“大印度联邦”狂想,并在西藏问题上做了不少手脚。
1947年3月,当时的印度临时政府曾怂恿尼赫鲁在会场上悬挂的巨幅亚洲地图竟将西藏置于中国的版图之外,后经国民政府代表郑彦的强烈抗议,尼赫鲁才给予更正。1947年5月,印度临时政府还向西藏葛厦提出“继承并保持英国在西藏的特权和利益”备忘录。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施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外交战略,于是,在“团结一切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的口号中暂时搁置问题。但印度总理尼赫鲁却对中国的这一外交策略不买帐,沉醉于“大印度联邦”的战略构想。尼赫鲁政府阻止西藏当局上北京商谈和平解放问题。当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时,印度驻华使馆竟在向中国政府的照会中说:“中国军队之侵入西藏不得不认为是可悲的。”此外,印度还向西藏地方武装提供军火,阻止解放军进藏。
1951年2月2日,印度军队乘中国在朝鲜激战无暇西顾,派兵占领了西藏地方政府管辖的达旺地区。此后,中国政府经过多方交涉表明态度,印方明目张胆的军事活动才有所收敛。然而印度政府不仅不肯退出占领的中国土地,反而加紧了蚕食的进程。
1954年10月,尼赫鲁访华回归 ,一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竟立即出现在印度官方地图上,以此迫使中国接受这一事实。
1958年12月14日尼赫鲁给周恩来的亲笔信中还写道:“印度的这些大片土地(中国地图表明属于中国)只能是属于印度的,这是毫无疑问的,而且对这些土地不存在争端。”此后,印度政府还支持西藏反动农奴主叛乱,公开否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尼赫鲁甚至指责中国“没有遵守西藏同中国关于自治区的协议和对印度提出的保证。”
西藏叛乱的失败,使尼赫鲁划西藏为印度战略缓冲区的妄想成为泡影,但“大印度联邦”构想仍然使他不能平静。他公然向中国政府提出,把有争议的12.5万平方公里土地全部划归印度,中印关系随即恶化。尼赫鲁完全阻绝了中国政府防止边界冲突的各项建议,一意孤行地执行“前进政策”,继续侵占中国领土。
1962年10月,尼赫鲁向印度军队下达了“将中国军队赶出去”的命令,两国因边界争端爆发了一场边界战争。几十年来,虽然中印政府一直在寻找公平、合理解决边界争端的方式方法,但至今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官员级谈判已举行了15轮,专家小组会议召开12次。但两国政府从未放弃努力,2003年6月瓦杰帕伊总理成功访华,第1次问题特别代表会晤也于今年10月23日至24日在新德里举行。
3.什么是全球史
全球史是近年来一种新兴的史学观念,也是一门新兴的历史学分支学科,它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历史学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一种反应。目前,“全球史”这个概念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全球史学者从自身的学术传统和理解出发,从事着各种全球史研究实践,并相互开展争鸣。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全球史学者没有共识,他们从事研究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这些理念包括:(一)打破民族国家的界限,以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的历史现象为研究对象。(二)整体观。将研究对象置于广阔的相互关系情境中来理解和考察。(三)互动观。将研究对象置于互动网络体系中,从互动来理解历史,强调互动者互为主体。(四)反对欧洲(西方)中心论。(五)力求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其中,“互动”是全球史研究的核心理念。有学者强调:“互动理念可成为匡正既往‘西方中心论’的利器,同时为书写新的全球史提供了多种思路和指南。”
4.日本近代化经验和教训(略)
5.西方史学界如何评十月革命
(1)自由派。自由派对苏联派在十月革命研究中的每一条重要原则都予以否定,认为苏联派所依据的不是对历史证据的学术性分析,而是十月革命后政权的需要。自由派完全否定苏联关于十月革命开辟了全人类必走之路的观点。自由派学者在史学研究方法上同苏联派截然相反。他们主张:第一,不能将历史进程只归结为阶级斗争,阶级差别是必然存在的,但阶级斗争决不是历史的第一决定因素。在很多情况下,其他矛盾超过了阶级斗争并降低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在这些矛盾中居首位的就是民族矛盾。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它的观念、文化、宗教完全可能在解释社会政治发展方面起决定作用。因此,有时起决定作用的可能是一些同阶级斗争关系最少的因素。第二,强调历史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认为革命远不是俄国阶级斗争加剧的结果,而是产生种种原因的巧合。布尔什维克取得胜利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最巧妙地利用了当时俄国的混乱局面。第三,从根本上认为人民群众的作用是次要的,强调政治领袖的关键作用和自主性。在自由派看来,当时恶劣的物质条件可能决定了俄国人民要造反,但动手的时机和导向则取决于领袖人物的行动。
自由派在研究中所依据的资料比较狭窄,主要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发表的、反映自由派观点的自由党人和社会党人领袖以及外交官和记者等的回忆录。这些资料在指导西方的研究中发挥了主要作用。
(2)自由意志派。在他们看来,布尔什维克的胜利并不标志着1917年革命目的的实现,而是标志着革命目的的落空。扫除了沙皇制度和临时政府的那场群众运动被列宁和他的政党所操纵、控制并最后摧垮。这也是俄国无政府主义者的观点。他们关于十月革命的看法对苏联派和自由派的基本论点提出了挑战性的问题。自由意志派历史学家认为:第一,在十月革命中,居于俄国革命舞台中心的是人民群众,革命应归功于他们,是他们把沙皇的、资产阶级的、温和社会党人的权威一律推倒。而十月革命的标志是:权力开始从群众手里转移,接着迅速全面地转入了一个决心实行自上而下控制的组织手里。第二,二月革命后立即开始建立的工人农民自治组织代表了俄国无产阶级接管生产过程的愿望,但是布尔什维克使这个愿望破灭了。第三,布尔什维克政权所代表的是具有知识分子真正野心的“知识工人”阶级。革命后这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它对工人农民的压迫和剥削同西方资本家一样残酷。长期以来,自由意志派的观点始终不为苏联历史学家所承认,大多数西方历史学家也认为它没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2017社科院世界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又称亚非会议,是亚非国家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下自行召开的会议。由印度尼西亚、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五国发起,于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尼的万隆召开。有阿富汗、缅甸、中国、印度、日本、埃及、印尼、伊朗、苏丹、巴基斯坦、黄金海岸、埃塞俄比亚、利比利亚、利比亚、约旦、柬埔寨、伊拉克、老挝、黎巴嫩、菲律宾、沙特阿拉伯、锡兰、也门、土耳其、越南等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出席会议。会议讨论了国际形势和有关亚非国家人民共同利害关系问题。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大会发言中阐述中国政府的基本政策主张,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各国代表普遍接受,为会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会议最后发表公报,共有10项,被人们称为“万隆精神”。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2.德川家康
日本德川幕府的创建者。出生于三河冈崎城主之家。1590年联合丰臣秀吉灭北条氏,领有关东八州,筑江户城,为五大老中首席。1600年关原战役后,掌握全国大权。1603年由天皇任命为幕府将军,设幕府于江户,结束了全国混战的局面。德川家康执政期间,通过颁行《武家诸法度》,建立参觐交代制度,完善幕府及地方大名组织机构,确立新兵制,规定天皇、亲王、公卿的权限等一系列措施,奠定了德川氏统治日本的幕藩体制的基础。
3.田中角荣
田中角荣(1918—1993),日本杰出并富有争议的政治家、建筑师。田中角荣是原众议院议员,历任众议院议员、邮政大臣、大藏大臣、通商产业大臣、内阁总理大臣。其原以商人从政,1957年出任邮政大臣。1972年出任日本首相,同年9月底,他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签署《日中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1974年他因涉嫌洛克希德一案下台。1990年田中角荣从政界引退。田中角荣是日本政治史上第一个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首相,日本人称他为“庶民宰相”。
4.大化改新
7世纪中叶,日本大化年间开始的一次重大的政治、经济改革,故名。7世纪以来,日本社会矛盾尖锐,一部分贵族和皇室成员在留学生的影响下,主张仿效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645年6月12日以中大兄为首的改新派发动政变,推翻苏我氏控制的旧政权,建立新政权,拥立孝德天皇,建元大化,中大兄皇子为皇太子兼摄政。646年元月,颁发新诏书,废除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变成国家的公地和公民;实行“班田收授法”;改革租税制,实行租庸调法;改革统治机构,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古代社会向中古封建社会的转折,促进了国家和社会的迅速发展。
5.冷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及其各自的盟国之间除采取直接交战方式之外的全面对抗。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市的威斯敏斯特学院所发表的题为《和平砥柱》的反苏反共演说,以及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提出的致国会的《国情咨文》,标志着美国“冷战”政策的开始。在政策实践中,它表现 为拼凑军事集团,进行军备竞赛,在国外建立军事基地,煽动战争,粗暴干涉他国内政,公然践踏国家间外交关系准则和国际法原则,等等。苏联解体后冷战结束。
6.文艺复兴
14-17世纪欧洲兴起的人文主义思想文化运动。这场文化运动是从复兴古典希腊、罗马文化开始的,因而被称为“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发源于14世纪的意大利,以后逐渐扩大到西欧各国,一直持续到17世纪中期。文艺复兴运动不是古典文化艺术的简单复兴,而是资产阶级新文化的萌芽,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利用古典文化作为反封建反教会的武器,吸收其有利于自己的因素并加以改造,从而创造出为自己利益服务的新文化。文艺复兴运动为欧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也为欧洲近代资本主义文化奠定了基础。
7.启蒙运动
17-18世纪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开始于英国,逐渐扩展到法国、德国以及全欧洲。启蒙运动思想家们反对上帝和宗教迷信、批判中世纪的经院哲学;经济上主张以自由放任对抗封建官僚机构的束缚,政治上以社会契约论否定王权神授,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或民主共和政体,限制王权,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提倡法治,反对人治。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洛克、霍布斯等,法国的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德国的席勒、歌德等。
8.兰克
利奥波德·冯·兰克(1795—1886),日耳曼族,著名历史学者。被称为十九世纪德国和西方最著名的历史学家,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研究历史的兰克学派的创始人,近代客观主义历史学派之父。兰克全集计有54卷之多,其中还不包括他晚年的《世界史》。然而,作为十九世纪西方最著名的历史学家,兰克对后世的贡献与影响主要还不在于他的卷帙浩繁的著作,而在于他所标榜的史学理论和治史方法。 兰克主张写历史要客观公正,还历史的本来面目,而不夹带任何个人的政治偏见和宗教偏见。
9.历史终结论
历史终结论最早源于法兰西斯·福山1988年所作的一次题为“历史的终点”的讲座。随后,他在讲座的基础上写成论文——《历史的终结?》。1989年,美国新保守主义期刊《国家利益》发表了这篇文章,标志“历史终结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正式出笼。冷战结束以后,如何评价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及其命运,成为东西方理论界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在这一背景下,福山抛出了所谓的“历史终结论”。
10.汤因比
(1889-1975年)二十世纪英国着名历史学家,文化形态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传世之作《历史研究》影响巨大,提出了历史研究的单位,文明的数量,文明的可比性,文明起源于“挑战与应战”,文明生长的尺度,文明衰落的原因,文明的解体等。并且对西方文明的前景进行了分析,献身于寻求摆脱西方社会困境的人生道路。
11.苏伊士运河战争
1956年英法为重占苏伊士运河,联合以色列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出动4.5万兵力,向西奈半岛发动全线进攻。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英国和法国为报复纳赛尔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也参加了战争。在埃及的顽强抵抗和世界舆论的压力下,加上美苏的强烈反对,英、法、以三国政府被迫于11月6日宣布停火。1957年3月,以军最后撤出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带。第二次中东战争以埃及的胜利而告终。
12.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该计划于1948年4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1.5亿美元。英、法、意、联邦德国等17个西欧国家先后接受了这一计划 ,对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3.北约东扩
北约东扩是指北约将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和中东欧的国家纳入该组织,这是冷战后欧洲战略格局转变时期的必然产物。冷战后不久,中东欧国家和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相继敲响了北约的大门,申请正式加入北约。1993年3月,北约首先将捷克、匈牙利和波兰吸纳为会员。2004年3月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以及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等七国,成为北约组织的正式成员国。该组织的成员国也由先前的19个增加到26个。2008年4月布加勒斯特峰会同意克罗地亚和阿尔巴尼亚加入北约,成员国达到28个。北约东扩是冷战后国际政治军事领域中的重大事件,势必会对北约自身及各成员国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将对全球安全格局尤其是欧洲安全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论述题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背景和发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于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政府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这五项原则是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得到中国、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和完整体现,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在1953年周恩来访问印度时提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后来在措辞上作了修改,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传承:
印度尼西亚于1955年4月在万隆举行了有29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万隆会议,会上发表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其中包括了这五项原则的全部内容。
1957年,时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国国家主席毛泽东在莫斯科宣布,“中国坚决主张一切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74年,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在特别联大上再次强调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都应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
1988年,中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提出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2.中印边界冲突
中国与印度两国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分西、中、东3段。西段约600公里,中段约450公里,东段约650公里。
中印自古相邻,习惯边界是喜马拉雅山南麓,基本没有争议。但自从英国占领印度后,英印政府试图将西藏从中国领土中分裂出去,为后来的中印争端留下隐患。
1914年,由英国政府代表亨利·麦克马洪与西藏地方代表在印度新德里以秘密换文的方式制定了“线”,即著名的“麦克马洪线”。
1947年印度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独立后,尼赫鲁便开始实施他的“大印度联邦”狂想,并在西藏问题上做了不少手脚。
1947年3月,当时的印度临时政府曾怂恿尼赫鲁在会场上悬挂的巨幅亚洲地图竟将西藏置于中国的版图之外,后经国民政府代表郑彦的强烈抗议,尼赫鲁才给予更正。1947年5月,印度临时政府还向西藏葛厦提出“继承并保持英国在西藏的特权和利益”备忘录。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施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外交战略,于是,在“团结一切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的口号中暂时搁置问题。但印度总理尼赫鲁却对中国的这一外交策略不买帐,沉醉于“大印度联邦”的战略构想。尼赫鲁政府阻止西藏当局上北京商谈和平解放问题。当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时,印度驻华使馆竟在向中国政府的照会中说:“中国军队之侵入西藏不得不认为是可悲的。”此外,印度还向西藏地方武装提供军火,阻止解放军进藏。
1951年2月2日,印度军队乘中国在朝鲜激战无暇西顾,派兵占领了西藏地方政府管辖的达旺地区。此后,中国政府经过多方交涉表明态度,印方明目张胆的军事活动才有所收敛。然而印度政府不仅不肯退出占领的中国土地,反而加紧了蚕食的进程。
1954年10月,尼赫鲁访华回归 ,一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竟立即出现在印度官方地图上,以此迫使中国接受这一事实。
1958年12月14日尼赫鲁给周恩来的亲笔信中还写道:“印度的这些大片土地(中国地图表明属于中国)只能是属于印度的,这是毫无疑问的,而且对这些土地不存在争端。”此后,印度政府还支持西藏反动农奴主叛乱,公开否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尼赫鲁甚至指责中国“没有遵守西藏同中国关于自治区的协议和对印度提出的保证。”
西藏叛乱的失败,使尼赫鲁划西藏为印度战略缓冲区的妄想成为泡影,但“大印度联邦”构想仍然使他不能平静。他公然向中国政府提出,把有争议的12.5万平方公里土地全部划归印度,中印关系随即恶化。尼赫鲁完全阻绝了中国政府防止边界冲突的各项建议,一意孤行地执行“前进政策”,继续侵占中国领土。
1962年10月,尼赫鲁向印度军队下达了“将中国军队赶出去”的命令,两国因边界争端爆发了一场边界战争。几十年来,虽然中印政府一直在寻找公平、合理解决边界争端的方式方法,但至今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官员级谈判已举行了15轮,专家小组会议召开12次。但两国政府从未放弃努力,2003年6月瓦杰帕伊总理成功访华,第1次问题特别代表会晤也于今年10月23日至24日在新德里举行。
3.什么是全球史
全球史是近年来一种新兴的史学观念,也是一门新兴的历史学分支学科,它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历史学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一种反应。目前,“全球史”这个概念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全球史学者从自身的学术传统和理解出发,从事着各种全球史研究实践,并相互开展争鸣。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全球史学者没有共识,他们从事研究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这些理念包括:(一)打破民族国家的界限,以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的历史现象为研究对象。(二)整体观。将研究对象置于广阔的相互关系情境中来理解和考察。(三)互动观。将研究对象置于互动网络体系中,从互动来理解历史,强调互动者互为主体。(四)反对欧洲(西方)中心论。(五)力求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其中,“互动”是全球史研究的核心理念。有学者强调:“互动理念可成为匡正既往‘西方中心论’的利器,同时为书写新的全球史提供了多种思路和指南。”
4.日本近代化经验和教训(略)
5.西方史学界如何评十月革命
(1)自由派。自由派对苏联派在十月革命研究中的每一条重要原则都予以否定,认为苏联派所依据的不是对历史证据的学术性分析,而是十月革命后政权的需要。自由派完全否定苏联关于十月革命开辟了全人类必走之路的观点。自由派学者在史学研究方法上同苏联派截然相反。他们主张:第一,不能将历史进程只归结为阶级斗争,阶级差别是必然存在的,但阶级斗争决不是历史的第一决定因素。在很多情况下,其他矛盾超过了阶级斗争并降低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在这些矛盾中居首位的就是民族矛盾。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它的观念、文化、宗教完全可能在解释社会政治发展方面起决定作用。因此,有时起决定作用的可能是一些同阶级斗争关系最少的因素。第二,强调历史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认为革命远不是俄国阶级斗争加剧的结果,而是产生种种原因的巧合。布尔什维克取得胜利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最巧妙地利用了当时俄国的混乱局面。第三,从根本上认为人民群众的作用是次要的,强调政治领袖的关键作用和自主性。在自由派看来,当时恶劣的物质条件可能决定了俄国人民要造反,但动手的时机和导向则取决于领袖人物的行动。
自由派在研究中所依据的资料比较狭窄,主要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发表的、反映自由派观点的自由党人和社会党人领袖以及外交官和记者等的回忆录。这些资料在指导西方的研究中发挥了主要作用。
(2)自由意志派。在他们看来,布尔什维克的胜利并不标志着1917年革命目的的实现,而是标志着革命目的的落空。扫除了沙皇制度和临时政府的那场群众运动被列宁和他的政党所操纵、控制并最后摧垮。这也是俄国无政府主义者的观点。他们关于十月革命的看法对苏联派和自由派的基本论点提出了挑战性的问题。自由意志派历史学家认为:第一,在十月革命中,居于俄国革命舞台中心的是人民群众,革命应归功于他们,是他们把沙皇的、资产阶级的、温和社会党人的权威一律推倒。而十月革命的标志是:权力开始从群众手里转移,接着迅速全面地转入了一个决心实行自上而下控制的组织手里。第二,二月革命后立即开始建立的工人农民自治组织代表了俄国无产阶级接管生产过程的愿望,但是布尔什维克使这个愿望破灭了。第三,布尔什维克政权所代表的是具有知识分子真正野心的“知识工人”阶级。革命后这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它对工人农民的压迫和剥削同西方资本家一样残酷。长期以来,自由意志派的观点始终不为苏联历史学家所承认,大多数西方历史学家也认为它没有很高的学术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