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研究生怎么申请(大几开始申请出国读研)

2022-04-02 07:10:46 来源:

最近有多个公众号未经许可抄袭我的文章,特此在下声明:

本文章所有内容均属原创,如有意转载请与本人联系。

任何未经本人同意的转载均视为侵权。

无论是海本还是陆本,本科毕业时大家都会面临两个选择:就业或读研深造。随着求职市场逐渐内卷,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读研来缓解就业压力。趁着2022的申请季尚未结束,今天大泽就在这里和大家聊一聊关于海外硕士申请的那些事儿。

一、基本常识,申请海外硕士需要什么?

这里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把需要准备的东西分为三个类别。

  1. 硬件标化类:学校成绩单,考试分数 (GRE/GMAT/TOFEL/IELTS)
  2. 软实力类:申请文书,简历,面试
  3. 辅助材料类:推荐信,作品集(针对艺术工程类硕士),等

下面着重聊一聊这些材料里大家容易踩雷的地方。

首先,学校成绩单。如果你申请的是美硕,但你的本科不是在美国读的,那大概率你需要递交一个成绩单认证。提供这个服务的网站很多,大部分学校都收http://wes.org(World EdUCation Services)的认证。这个服务并不贵,费用在100~200美金之间。

为什么说这里容易踩雷呢?因为很多学生都是在申请递交完了后,才发现需要做这个认证。急急忙忙做好了认证后,经常会出现认证GPA和自己计算的GPA不符的情况。这时候,申请已经递交,想再回去改就很麻烦了。而且简历也不能重交。只能和招生官联系。实在是糟心得很。

第二个容易踩雷的地方是面试。部分项目会要求学生录一个一到两分钟的人工面试。形式很简单,就是屏幕上出来一个问题,然后学生有30秒时间准备。准备好了再录一段回答就完事了。

很多学生,尤其是陆本的朋友们,一有面试就特别紧张。一紧张呢,就会格外努力的去准备。网上经常能看到各种求面经的帖子,甚至还有买提词器来录视频的。但问题就出在这里。要知道,我们在读或者背的时候,神情或多或少是有一些不自然的。招生官都是Native Speaker,他们一眼就能看出来你是读的还是自己说的。

录这种视频,大家信我一句话,只要逻辑通顺,表情自然,说人话就行了。你有口音,词汇用的简单,都不会对你的申请有影响。交一份神情不自然,词语晦涩,明显是读的视频上去,才会给你的申请减分!

第三个容易踩雷的就是推荐信。这一点,海本的同学要格外注意。很多时候,找教授要推荐信不是一封邮件就能解决的事。你如果只是上课,平时也不和教授互动,Office Hour从来不去,最后拿了个中等偏上的成绩,教授即便答应给你写,他也不会写得特别好。要想拿到一封好的推荐信,就必须有“前期投资”。你得多和教授聊天,没事多去去Office Hour,把关系搞好了,你的推荐信才会好。这么说可能比较势利,但事实就是如此。

然后,朋友们,在 “Do you waive your right to access the report” 这一栏,请一定要勾 “Yes”。如果你不放弃看推荐信的权力,很多教授哪怕是答应了最后也不会给你写。这里面的弯弯绕我想大家都是聪明人,应该明白吧?

二、进阶知识,如果判断我的申请实力如何?

这个项目,我进去的概率大吗?这是很多人在申请时最想知道的事情,也是你的中介最不愿意说实话的事情。关于什么成绩能去什么学校,网上有很多谣言。举个例子,相信大家或多或少听过类似 “GPA3.3,美国前50,GPA3.5美国前30,GPA3.8,前20冲刺”的言论。

在这里,我可以放心的告诉大家,这些言论都是狗屁。

任何一个人,只看你的标化成绩(GPA, GMAT/GRE)就告诉你这个项目有没有戏的,不是想忽悠你就是不懂装懂。请大家记住,标化成绩,在申请研究生上,只是一个门票。你过了标准线,不等于你稳进。只是说你有资格竞争了。真正对你申请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你的三件套:简历,文书,推荐信。关于文书怎么写,后面我会有文章专门来聊这个事。

下面的是Harvard肯尼迪学院的录取数据,MPA平均GRE不过322,本科平均GPA 3.65。大家不妨想想,如果一个学生拿着这个标化去找所谓的中介专家,他们敢推荐这个学生申请哈佛的项目吗?

哈佛肯尼迪学院项目的平均标化分数

链接在此,不相信的朋友可以自行查看:https://brightlinkprep.com/harvard-average-gre-and-gpa/

大家不妨站在中介的立场想一想,为什么他们不愿意说实话?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大部分中介,他们帮你做的申请材料,根本就无法为你的申请加分。能不减分就谢天谢地了!

只有降低了你的期望值,哄着你去申请凭你的硬件实力轻而易举就能进的项目,他们最后才好交差呀!

看到这里,很多学生就会问,那我该怎么判断自己的实力能申请到什么样的项目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就在你的简历和推荐人上。

很多项目,尤其是网友认为所谓“硬核”的项目,对工作经验和学生背景都有一定的要求。做好调研,了解项目到底需要什么,然后再客观地评估下自己的综合实力。十有八九,你到底有没有戏,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自己出来了。

拿下面两个项目举个例子:

杜克的MIDP VS 哥大的金融经济


这两个项目的方向不一样,但都是各个领域里顶尖的项目。

第一个杜克的项目,标红的话结合起来,很容易就明白他们想要的是已经有一些工作经验,并且在单位里获得过提拔的学生。说白了,这是一个给Public Policy从业的职场人深造的项目。那么也就是说,无论你的标化多高,实习多么prestigious,没有工作经验,这个项目,你都进不去。

而第二个哥大的项目,首先 “do not aspire to academic career”就定性了这是一个帮助找工作的项目,然后 “work experience, while not required, is highly desirable.”就说明了这是一个本科毕业的学生也有机会的。至于你的机会多少,在标化过关的前提下,那就看你的实习经历和推荐人含金量了。

这些信息,大部分学校网站上都有。大家与其迷信一亩三分地上同学报的offer和三维,还不如花点时间,做好Research,看看class profile,admission statistic,这些东西。申请这个东西,没有你想的那么玄学。

就拿UC系列来说,他们的数据甚至都公布到你可以自己做data analytics了:

UCLA硕士数据,尽管Field是Mgmt,但是Finance什么的也归在里面

在这些数据如此清晰的情况下,你还去问中介,“导师您看我这个项目行吗?”最后被骗了,到底该怪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