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湖北师范大学中国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 三省六部制
隋唐时的中央官制。三省是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中书令(隋称内史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其长官为侍中(隋称纳言);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共同负责中枢政务。六部是尚书省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主官吏的考核任务、户部主户口赋税、礼部主礼仪制度、兵部主军政、刑部主法律和刑狱,工部主水路工程。各部长官均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三省分权改变了以往宰相一人执掌大权的状况,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2. 皖南战争 (皖南事变)
1941年国民党在皖南发动的反共事变。1941年1月4日,驻在皖南泾县云岭的新四军军部及其所属的一支部队,共约九千余人,奉命北上,到达茂林一带时,突遭国民党军队七个师、八万余人的包围袭击。因寡不敌众,除两千多人突围外,三千多名指战员壮烈牺牲,其余被俘。蒋介石随即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并下令向新四军其他部队进攻。新四军英勇抗击,激战7昼夜,终因众寡悬殊, 弹尽粮绝,除傅秋涛率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少数被俘,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
3. 郡县制
秦朝开始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秦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彻底废除了“封诸侯、建藩卫”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郡县制度,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秦末增至四十郡。郡设郡守掌管行政和军事,设郡尉并掌军事,监御史为中央派遣的监察官吏。郡下设县,大县长官为县令,小县长官为县长,县下有基层组织乡、亭、里。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4. 海国图志
鸦片战争后魏源编写的地理著作。林则徐在广州主持禁烟时,为了解西方情况,抵御列强侵略,请人译述英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记叙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和历史。1841年,魏源受林则徐委托,以《四洲志》为基础,又参考其他文献资料于1842年编成《海国图志》,50卷。本书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对洋务派、维新派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均产生了一定影响。
5. 甲午中日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日称日清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为其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论述
1. 明朝的中央集权措施
►中央制度
(1)罢丞相,废中书省,改由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2)创立、发展内阁制度。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后,按照宋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私人顾问,帮助皇帝处理政务,但是不能参与机务。后来,内阁学士权力开始扩大,并且开始有了票拟、批红之权。其地位位于六部之上,是一个独立的行政机构。
(3)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立给事中制度,加强监察。
(4)设锦衣卫,东、西厂等特务机构。
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置锦衣卫,除负责侍卫、密缉盗贼奸党之外,还掌管“诏狱”,各地重罪逮至京师,往往由该司严刑审理,而后直接奏请皇帝。通过这些监察机关和特务机构,皇帝进一步加强了对官吏和百姓的控制。
►地方制度:废行中书省,改设承宣布政使司。
►军事制度:置五军都督府,施行卫所制度。
五军都督府明太祖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即中、前、后、左、右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负责掌管军政和兵籍,并不直接统领兵马。遇有战事,由兵部奉旨调兵,任命总将兵官。战事结束后,将归于朝,兵散于卫所。
►律法制度:颁布《大明律》和《大诰[gào]》三篇,以法制治国。
明朝的律法比唐律简赅,但是比较严酷。
►文化教育:
(8)改革科举制,以《四书》、《五经》为考核内容,考试形式为八股文;
(9)通过文字狱,钳制人民思想
△其他方面:整顿吏治,打击豪强,制造“胡蓝之狱”,江南大族和功臣宿将受到了极其沉重的打击,加强了中央集权。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 (内容、意义)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革命转入新民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科学地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基础上,写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丰富和完备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向全国人民阐明了共产党对于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的全部见解,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路线和纲领政策。
从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出发,毛泽东科学地论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特点。他指出,中国现实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毛泽东进一步揭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特点,“而所谓民主主义,现在已不是旧范畴的民主主义,已不是旧民主主义,而是新范畴的民主主义,而是新民主主义。”具体来说,从革命的阵线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十月革命开始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而已经不是旧的,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从革命的领导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已经是中国的无产阶级而不再是资产阶级,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中领导权的这种历史变化,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标志,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从革命的前途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毛泽东指出,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想要“毕其功于一役”是不可能的。但是,想要在这两个革命中间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也是“走不通的”。
毛泽东的这些著作还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的蓝图。他指出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在政治上,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在经济上,要使一切“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这个共和国的国家所有”;“这个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这个共和国将采取某种必要的方法,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在文化上,要挣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文化思想的奴役,实行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些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既不同于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又区别于社会主义。
最后,毛泽东的这些著作还深刻地总结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这三个战胜敌人的主要经验。毛泽东认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人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毛泽东认为,“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总之,在抗日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第一次把民主革命区别为新旧民主革命,并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路线和相应的基本政策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这标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毛泽东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毛泽东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论述,使中国人民清楚地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和发展前途,极大地鼓舞了他们的胜利信心,有力地指导和促进了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
三、材料题
材料1,李世民的政策和武则天的举荐制度
材料2,辛丑条约内容,影响
四、简答
1. 元朝的边疆制度
(一)对北方边疆地区的管理
岭北行省南与甘肃行省相邻,东与辽阳行省相邻,西同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封地钦察汗国接壤,北临北冰洋,管辖面积十分广阔。岭北地区是元朝的祖宗根本之地。忽必烈定都燕京后,才降为元朝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划,但是元朝一代,特别是元朝的前期,岭北地区仍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
(二)对东北边疆地区的管理
元朝在东北地区设立辽阳行省。辽阳行省的辖区,东到大海,包括库页岛在内,西与岭北行省相邻,南通高丽国接壤,北部直达北冰洋,幅员十分辽阔。元朝在辽阳行省分封了昌王、辽王等诸王以及功臣木华黎的后裔。
(三)对西藏地区的管理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对吐蕃实行因俗而治的政策。即位后,他封八思巴为国师,并命其弟统治吐蕃地区。至元六年,即1269年,加封八思巴为帝师,并命八思巴领宣政院事。帝师可以再皇帝的名义下就吐蕃政教事务发布命令,可以提名地方高级官吏。
(四)对西南边疆地区的管理
至元十一年,即1274年,忽必烈在大理原统治地区建立云南行省,治所在今昆明。元朝对云南的统治进入一个新时期。行省建立后,段氏势力被限制于大理一地。实行军民分治,郡县行政官由朝廷委派,行政权得到很大程度的统一,边远地区仍用土官进行管辖。这使得唐末以来不受中央政府管理的云南地区重归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下。
2. 马关条约
(一)内容。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代表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是:(1)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2)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3)赔偿军费二万万两白银。(4)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5)允许日本臣民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只按进口货纳税,并准在内地设栈寄存。条约中还规定,为保证中国履行条款,日军暂时占领威海卫。
(二)影响。《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它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条约规定日本对中国巨额赔款的勒索,相当于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三倍。清政府除了加重搜括外,被迫大借外债, 使列强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条约允许日本在华直接投资设厂,适应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要。条约的签订致使日本强占中国大片领土,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1)对中国的影响:甲午战争及其签订《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之举,它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条约的签订致使日本强占中国大片领土,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同时也给中国人民敲起了警钟,促进了民族的觉醒,成为中华民族觉醒的真正发端。梁启超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2)对日本的影响:甲午战争对日本的影响也是巨大而深远的。它在日本近代史上可以说是从一个半殖民地国家向殖民强国过渡的转折点。甲午战争,日本打败了中国,一跃而成为亚洲的强国。从此列强对它另眼看待,英国同意与它签订同盟条约,视为平等伙伴,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开始跻入帝国主义的行列。日本从甲午战争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日本统治者正是利用了这笔巨额赔偿,在不变更封建主义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为它军事的、封建的帝国主义打下基础。
(3)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甲午战争对远东国际政治的格局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甲午战争彻底地改变了中日之间的平等关系,使日本进入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行列。甲午战争打破了远东地区原有的政治格局,导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及至南太平洋地区长期的激烈的争夺。
3. 鱼鳞图册
简称图册,南宋以后官府为征派赋役而绘制的土地簿册。南宋行经界法,有些地区按保甲绘制地形图,标出各户占有田地名称、顷亩、四至以及公共池塘、沼泽、山丘等,存于官府备查。因图上所绘田亩,依次排列,呈鱼鳞状,故名。随税粮多寡规定粮区,每区设大粮长四人,使集里甲耆民,丈量田亩并绘制鱼鳞图,其法与南宋时接近而略详,有总图、分图,且依县、州、府分别汇集成册,浙江布政司首先编造成功,遂推广各地。后历时稍久,图册所记已与实际情况有所不符,故自明中叶至清常加修订。清成丰年间损坏很多,至同治五年苏南地区还曾重造。是为官府摊派赋税的重要依据。
2020湖北师范大学中国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 三省六部制
隋唐时的中央官制。三省是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中书令(隋称内史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其长官为侍中(隋称纳言);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共同负责中枢政务。六部是尚书省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主官吏的考核任务、户部主户口赋税、礼部主礼仪制度、兵部主军政、刑部主法律和刑狱,工部主水路工程。各部长官均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三省分权改变了以往宰相一人执掌大权的状况,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2. 皖南战争 (皖南事变)
1941年国民党在皖南发动的反共事变。1941年1月4日,驻在皖南泾县云岭的新四军军部及其所属的一支部队,共约九千余人,奉命北上,到达茂林一带时,突遭国民党军队七个师、八万余人的包围袭击。因寡不敌众,除两千多人突围外,三千多名指战员壮烈牺牲,其余被俘。蒋介石随即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并下令向新四军其他部队进攻。新四军英勇抗击,激战7昼夜,终因众寡悬殊, 弹尽粮绝,除傅秋涛率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少数被俘,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
3. 郡县制
秦朝开始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秦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彻底废除了“封诸侯、建藩卫”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郡县制度,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秦末增至四十郡。郡设郡守掌管行政和军事,设郡尉并掌军事,监御史为中央派遣的监察官吏。郡下设县,大县长官为县令,小县长官为县长,县下有基层组织乡、亭、里。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4. 海国图志
鸦片战争后魏源编写的地理著作。林则徐在广州主持禁烟时,为了解西方情况,抵御列强侵略,请人译述英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记叙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和历史。1841年,魏源受林则徐委托,以《四洲志》为基础,又参考其他文献资料于1842年编成《海国图志》,50卷。本书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对洋务派、维新派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均产生了一定影响。
5. 甲午中日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日称日清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为其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论述
1. 明朝的中央集权措施
►中央制度
(1)罢丞相,废中书省,改由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2)创立、发展内阁制度。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后,按照宋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私人顾问,帮助皇帝处理政务,但是不能参与机务。后来,内阁学士权力开始扩大,并且开始有了票拟、批红之权。其地位位于六部之上,是一个独立的行政机构。
(3)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立给事中制度,加强监察。
(4)设锦衣卫,东、西厂等特务机构。
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置锦衣卫,除负责侍卫、密缉盗贼奸党之外,还掌管“诏狱”,各地重罪逮至京师,往往由该司严刑审理,而后直接奏请皇帝。通过这些监察机关和特务机构,皇帝进一步加强了对官吏和百姓的控制。
►地方制度:废行中书省,改设承宣布政使司。
►军事制度:置五军都督府,施行卫所制度。
五军都督府明太祖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即中、前、后、左、右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负责掌管军政和兵籍,并不直接统领兵马。遇有战事,由兵部奉旨调兵,任命总将兵官。战事结束后,将归于朝,兵散于卫所。
►律法制度:颁布《大明律》和《大诰[gào]》三篇,以法制治国。
明朝的律法比唐律简赅,但是比较严酷。
►文化教育:
(8)改革科举制,以《四书》、《五经》为考核内容,考试形式为八股文;
(9)通过文字狱,钳制人民思想
△其他方面:整顿吏治,打击豪强,制造“胡蓝之狱”,江南大族和功臣宿将受到了极其沉重的打击,加强了中央集权。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 (内容、意义)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革命转入新民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科学地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基础上,写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丰富和完备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向全国人民阐明了共产党对于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的全部见解,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路线和纲领政策。
从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出发,毛泽东科学地论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特点。他指出,中国现实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毛泽东进一步揭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特点,“而所谓民主主义,现在已不是旧范畴的民主主义,已不是旧民主主义,而是新范畴的民主主义,而是新民主主义。”具体来说,从革命的阵线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十月革命开始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而已经不是旧的,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从革命的领导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已经是中国的无产阶级而不再是资产阶级,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中领导权的这种历史变化,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标志,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从革命的前途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毛泽东指出,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想要“毕其功于一役”是不可能的。但是,想要在这两个革命中间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也是“走不通的”。
毛泽东的这些著作还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的蓝图。他指出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在政治上,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在经济上,要使一切“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这个共和国的国家所有”;“这个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这个共和国将采取某种必要的方法,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在文化上,要挣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文化思想的奴役,实行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些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既不同于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又区别于社会主义。
最后,毛泽东的这些著作还深刻地总结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这三个战胜敌人的主要经验。毛泽东认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人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毛泽东认为,“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总之,在抗日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第一次把民主革命区别为新旧民主革命,并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路线和相应的基本政策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这标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毛泽东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毛泽东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论述,使中国人民清楚地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和发展前途,极大地鼓舞了他们的胜利信心,有力地指导和促进了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
三、材料题
材料1,李世民的政策和武则天的举荐制度
材料2,辛丑条约内容,影响
四、简答
1. 元朝的边疆制度
(一)对北方边疆地区的管理
岭北行省南与甘肃行省相邻,东与辽阳行省相邻,西同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封地钦察汗国接壤,北临北冰洋,管辖面积十分广阔。岭北地区是元朝的祖宗根本之地。忽必烈定都燕京后,才降为元朝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划,但是元朝一代,特别是元朝的前期,岭北地区仍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
(二)对东北边疆地区的管理
元朝在东北地区设立辽阳行省。辽阳行省的辖区,东到大海,包括库页岛在内,西与岭北行省相邻,南通高丽国接壤,北部直达北冰洋,幅员十分辽阔。元朝在辽阳行省分封了昌王、辽王等诸王以及功臣木华黎的后裔。
(三)对西藏地区的管理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对吐蕃实行因俗而治的政策。即位后,他封八思巴为国师,并命其弟统治吐蕃地区。至元六年,即1269年,加封八思巴为帝师,并命八思巴领宣政院事。帝师可以再皇帝的名义下就吐蕃政教事务发布命令,可以提名地方高级官吏。
(四)对西南边疆地区的管理
至元十一年,即1274年,忽必烈在大理原统治地区建立云南行省,治所在今昆明。元朝对云南的统治进入一个新时期。行省建立后,段氏势力被限制于大理一地。实行军民分治,郡县行政官由朝廷委派,行政权得到很大程度的统一,边远地区仍用土官进行管辖。这使得唐末以来不受中央政府管理的云南地区重归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下。
2. 马关条约
(一)内容。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代表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是:(1)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2)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3)赔偿军费二万万两白银。(4)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5)允许日本臣民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只按进口货纳税,并准在内地设栈寄存。条约中还规定,为保证中国履行条款,日军暂时占领威海卫。
(二)影响。《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它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条约规定日本对中国巨额赔款的勒索,相当于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三倍。清政府除了加重搜括外,被迫大借外债, 使列强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条约允许日本在华直接投资设厂,适应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要。条约的签订致使日本强占中国大片领土,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1)对中国的影响:甲午战争及其签订《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之举,它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条约的签订致使日本强占中国大片领土,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同时也给中国人民敲起了警钟,促进了民族的觉醒,成为中华民族觉醒的真正发端。梁启超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2)对日本的影响:甲午战争对日本的影响也是巨大而深远的。它在日本近代史上可以说是从一个半殖民地国家向殖民强国过渡的转折点。甲午战争,日本打败了中国,一跃而成为亚洲的强国。从此列强对它另眼看待,英国同意与它签订同盟条约,视为平等伙伴,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开始跻入帝国主义的行列。日本从甲午战争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日本统治者正是利用了这笔巨额赔偿,在不变更封建主义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为它军事的、封建的帝国主义打下基础。
(3)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甲午战争对远东国际政治的格局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甲午战争彻底地改变了中日之间的平等关系,使日本进入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行列。甲午战争打破了远东地区原有的政治格局,导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及至南太平洋地区长期的激烈的争夺。
3. 鱼鳞图册
简称图册,南宋以后官府为征派赋役而绘制的土地簿册。南宋行经界法,有些地区按保甲绘制地形图,标出各户占有田地名称、顷亩、四至以及公共池塘、沼泽、山丘等,存于官府备查。因图上所绘田亩,依次排列,呈鱼鳞状,故名。随税粮多寡规定粮区,每区设大粮长四人,使集里甲耆民,丈量田亩并绘制鱼鳞图,其法与南宋时接近而略详,有总图、分图,且依县、州、府分别汇集成册,浙江布政司首先编造成功,遂推广各地。后历时稍久,图册所记已与实际情况有所不符,故自明中叶至清常加修订。清成丰年间损坏很多,至同治五年苏南地区还曾重造。是为官府摊派赋税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