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初试地点是在本校吗(考研外校失败能调剂回本校吗)

2022-03-31 19:58:59 来源:

#考研##考研考本校还是考外校#

马上就要开学了,很多大三升到大四的学生在开学之后有件最重要的事:决定未来三年到哪里求学。

现在人才竞争激烈,很多本科生毕业以后,都想再读个研究生继续深造。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保送读研高不可攀——任何一所高校,有保送资格的人都是少数,所以考研就成了多数派的选择。于是问题来了:考研考本校,还是考外校?

投叔觉得,能问这个问题的学生,应该是在一个比较不错的高校就读,至少自己学校还有硕士点嘛,可能更好些的还有博士点。一些双非院校,大概就不存在考本校还是考外校的问题,肯定都考外校了。

不自谦地讲,投叔对这个问题还是很有发言权的。一方面,投叔几年前就一模一样的问题给一个同事家的孩子做过咨询;另一方面,投叔就是没能保送,考了自己学校研究生的人。

在这里,投叔结合之前考本校读研的经历,跟大家聊一聊这个话题。

01

考本校的优势

咱们先界定一下问题背后的隐含条件。在考虑考本校还是考外校的时候,默认只是读个硕士,不读博士。如果想去读博士,一门心思做学术,那肯定是哪个高校哪位导师学术水平高就去哪里,不必管是本校还是外校。有鉴于此,在以下的讨论中,咱们就只针对读完硕士去就业的学生来谈。也就是说,读研不为纯学术,而是为了在就业市场有竞争力。

考本校研究生的好处显而易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最重要的好处是考本校比较简单,考研成功后拿公费名额也简单。

初试阶段,除了英语政治数学之外,专业课的备考比较有的放矢。因为命题老师都是自己学校的,打听打听,一定能知道是谁出的题,找命题老师指点一二,绝对事半功倍。

在很多年以前,大部分高校的研究生院就开始搞考研的专业课题库,把十套八套试题放进去,每年随机组合,生成考研专业课的试卷。命题老师肯定不会把整个题库的所有题目和盘托出,但也别灰心。很多知名高校都有自编教材,大多还就是命题老师编写的,教材后面的习题,经常就是题库。而这套教材,也只有自己学校的学生有,如果考本校本专业,那都学过做过。这样专业课成绩就容易提分,通过初试的概率就比较大。

投叔记得自己考研之前,先把命题老师编写的教材重学一遍,然后把课后习题通做三遍,考专业课的时候,不到规定时间一半就交卷。因为是最后一门,考完给家里打电话,还把父母吓了一跳,以为投叔没去考试。后来成绩出来,投叔的专业课成绩接近满分。

考本校,在复试阶段也占优势。现在的研究生复试包括面试和笔试。笔试一般考英语和专业课,英语侧重听力和口语,专业课考察有时还考考实验操作。笔试的英语,大都放在英语院系,打听起来难度大;专业课考察仍旧放在本院系,尤其是考实验操作的话,那些实验自己都做过,把当年实验记录找出来,回忆一下,找同学讨论一下,一般问题不大。

投叔那时候的复试比较简单,只有面试,但一开始需要英文的自我介绍,就是准备好稿子能背下来就行。投叔当年没能保送,妥妥学渣,不过考本校的成绩还不错,排名前五。面试的时候,都是熟悉的老师,唠唠家常,聊聊天,面试就顺利通过,拿到公费读研名额。

印象深刻的,是考本校的同学里的第一名,面试五分钟就结束了。问他面试经过,说背完英文自我介绍,老师只问了一个问题:联系好导师没有?他回答:联系好了,是XX专业的XX老师。然后就结束了。

考本校第二名的那个同学,面试了20分钟。问他面试经过,说背完英文,老师们问了两三个问题,然后老师们就聊起来了,聊了十多分钟,跟他说:面试结束了,那你先出去吧。

投叔知道现在研究生复试都很正规,但对本校学生的照顾,肯定还是多多少少存在的。

考本校的第二个好处,就是能够提前了解导师。

在学校里三年多,跟导师还有师兄师姐多少都会有点接触,导师的学术能力和风格人品,哪些好一点,哪些坑一点,心里都了解个大概,这样就能有效避坑了。

咱们都知道,读研期间是否过得开心,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导师。如果考外校的话,对导师可能就没那么熟悉,只能看到一些官方介绍,搞不好就会踩坑,未来几年会过得很悲惨。当然,如何了解外校的导师,也是有很多技巧的,将来有时间投叔跟大家慢慢聊。

对导师了解之后,就有必要提前联系一下。如果能顺利考上,还有个特别大的优势,就是在组里做毕设,这等于是提前半年进组了。科研开展得早一点,读研会更游刃有余一点,将来延期的概率在理论上就会小一点。

考本校还有个好处,就是对环境很熟悉。

很熟悉导师和其他老师,这一点相比于考外校真是太明显了。考外校的话,很多人三年读下来,除了自己导师之外,总共也没认识几个老师。再就是,留在母校读研,对同学们也很熟悉,因为有保研留校的同学,也有一起考本校的同学,大家在一起关系都不错,在人际交往方面不会有太大问题。

这种熟悉,在导师看来也是一种优势。本校读完本科,一般对学校的机构和单位比较熟悉,对很多办事流程也熟悉,导师会把一些科研之外的工作托付过来。如果办事能力还过得去,自然赢得导师信任。

投叔一直说,读博不止要发展学术,还要提高其他很多能力。如果是读完硕士后找工作,那学术之外的能力就更重要了。导师给的那些科研之外的工作是很好的锻炼机会,研究生会的相关组织活动,也会倾向于找本科就在本校读的老熟人,自然也是很好的锻炼机会。

再功利一点说,如果工作出色的话,相关的评优评奖都大有可为,找工作的时候也能获得很多宝贵的信息和机会,对未来发展很有帮助。

以上这些都是大面上的情况,投叔也听说最近几年考研异常激烈,很多考本校的考生也一样被刷掉。

02

考本校的劣势

那留在自己学校读研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呢?

实事求是地说,劣势还是存在的。不然投叔也不会离开本硕母校,在别的地方做博士。

第一,是新鲜感的丧失。

年轻人嘛,总喜欢新鲜。大家应该能够理解,对一个单位没了新鲜感,就很容易产生倦怠感。在熟悉的环境里,如果读研顺利还好,一旦碰到困难和阻碍,加上本来就有的倦怠,就会很沮丧。

第二,是人际关系的拖累。

刚才咱们说本校读研,人际关系容易搞好。可从科研与生活的分配上看,人际关系是很占用科研时间的,要牵扯很多精力。比如投叔读研的时候,不光是跟一帮留本校读研的同学们玩耍,还要跟本科毕业留在当地就业的同学们玩耍。特别是外地留下工作的同学,刚工作也没什么朋友,还是喜欢跟以前本科同学玩,周末经常特意过来,吃吃饭,晚上顺带就在研究生宿舍住了。坦白说,还是要花不少时间。

第三,是对眼界和思维的局限。

本硕一口气读下来,短则六年,长则七年,在20岁前后的黄金时间,一直在一个地方,难免会带来局限。如果不是自己有意积极突破的话,真的就是七年老样子。虽然稳定,但也局限。

第四,是对导师的辜负。

导师对本校考上来的学生多少会有些期望,特别是刚才说到的那种帮导师办事还得到信任的,导师很可能会希望学生能在自己这里完成博士的深造。如果学生铁了心不读博的话,导师肯定会失望。到更好的地方读博,导师哪怕理解,恐怕也很失落;如果就是读完硕士去工作,导师会觉得白培养了。这都是人之常情。

第五,是同侪焦虑。

这一点是投叔换地方读博的最重要原因。留在本校读研,舒适期过后,可能会发现当时跟你水平差不多的,一咬牙考研考到其他学校的同学们,发展很好,愈发厉害啦,而自己好像还在原地踏步。人总是有比较心,年轻人还有好胜心,这就会给自己带来压力了。

03

到底考哪里

以上是投叔考本校读研的经历,希望对大家能多少有点借鉴。时移势易,站在今天,咱们应该怎么做呢?

投叔觉得,首先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个兼顾的办法。早年间,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调剂很不规范,听说现在跟高考差不多了。咱能不能先考外校,而且专考顶尖学校最牛的专业,然后拿出200%的勤奋来准备。即使考不上,咱也能拿着高分调剂回自己学校。当然,前提是母校还有名额。诸如此类的方案,很多人都还懵懵懂懂不太了解,一定要多打听打听,跟读了研的师兄师姐还有分管研究生教育的老师们多问问。都说路在嘴上,人生之路也一样。

如果不能兼顾的话,也得先想清楚,自己考研到底为了什么。投叔一个哥们儿,考研就是从985高校考到211高校。为啥呢?因为要回老家,回本省啊。他打定主意不做学术,打定主意在老家发展,回到本省的211高校读研,可以借助学校的资源。读完研后,他在老家进体制,工作很开心,还有时间陪父母和家人。真不错呢!

从所谓追求学术的角度看,他是有点可惜,但从个人发展来看,投叔觉得能像他这样想清楚自己要什么的人非常少。所以,在做选择前,一定要知道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