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企持续平稳发展离不开资本金的支持,年内,险企“补血”需求持续释放。12月27日,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年初至今,保险公司发债、增资总金额已超2000亿元,其中,增资已获批金额合计383.29亿元,计划发债金额合计1655.2亿元,一举创下近年来新高。业内人士表示,大部分险企大规模增资、发债规模背后,有着提升偿付能力、新业务拓展乃至数字化转型等发展需求。
险企“补血”忙:增资百亿、发债千亿
近日,又有两家保险公司增资获批。12月25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两则批复显示,人保再保险、阳光财险分别获批增资19.61亿元、7.109亿元。
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年初至今,获批增资的保险公司数量达24家,合计“补血”383.29亿元。
从增资获批的公司看,包括国寿财险、泰康养老、太平财险、比亚迪财险、中原农险、长城人寿、德华安顾人寿、国宝人寿等。其中,25家获批增资的公司中,国寿财险增资数额最大,为90亿元。
2022年,获批增资的保险公司不及20家,涉及资金不到300亿元。今年以来,获批增资的公司数量及总金额、单一公司增资的额度均超过2022年全年。
不过,增资事项等待批复的保险公司也不在少数。18家公司合计293.44亿元增资“仍在路上”。公布拟增资方案而未获批的险企包括恒邦财险、珠峰财险、华泰人寿、复星联合、华农财险、英大财险等。
除了股东、社会资本注资外,发债也成为险企热衷的“补血”方式之一,“风头”一度盖过增资。不同于2022年的不足500亿元,今年以来险企发债规模呈爆发式增长,累计获批发债的保险公司达24家,合计计划发债金额高达1655.2亿元。
今年,泰康人寿成为首家获批发行200亿元永续债的保险公司,人保健康、太保寿险在内的多家险企也陆续获批发行永续债。
“补血”频频,哪些因素驱动
伴随着保险业的快速发展,行业对于资本的需求也迅速增加。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金融系教师杨泽云表示,特别是去年偿付能力二期的实施,叠加近年来股票市场的波动使得保险资金投资收益下滑,保险行业对于资本的渴求尤为旺盛。
“随着‘报行合一’全面推行,保险监管要求趋于严格;资产端受到权益市场持续低位运行,投资收益下滑严重,这导致部分险企偿付能力水平下降,需要补充资本金来确保偿付能力充足率达标。”对于今年以来险企对“补血”的渴望,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保险系专家朱少杰分析表示。
作为保险公司持续运营和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偿付能力指的是保险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风险综合评级在B类及以上。”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偿付能力达标的保险公司须同时符合上述3项监管要求。
根据170家保险公司发布的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来看,北大方正人寿、安心财险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两项指标均未“及格”。三峡人寿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未过线。
“补血”的积极影响并非提升偿付能力水平这一单一“功效”。朱少杰表示,增加资本金也有助于保险公司开设更多的分支机构、涉足新的业务领域、加大数字化转型投入等。
此外,在严监管背景下,保险行业正面临转型增效的要求,朱少杰认为,基于此,需要保险公司做好资本规划,增资能有效增强公司资本实力,进而帮助公司在新业务拓展、数字化转型和偿付能力充足性保持等方面给予支持。
增资or发债?如何找对路
当前,现有股东增资、引进新股东、发行资本补充债券、发行永续债等方式均为险企进行资本补充的主要方式。
不同于频频提及的增资,永续债为保险业的“新生事物”。永续债全称为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是保险公司发行的,没有固定期限、含有减记或转股条款、在持续经营状态下和破产清算状态下均可吸收损失、满足偿付能力监管要求的资本补充债券。2023年保险公司永续债迎来“破冰”,首家保险公司永续债成功发行。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意味着保险公司资本补充渠道进一步拓宽。
那么,险企如何在增资和发债中作出理想化的选择?
“险企可以要求股东增资来扩大资本金,股东增资能够增加核心资本,具有永续性,收益分配灵活度高,有助于提高险企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险企发行长期债券能够增加核心和附属资本,除永续债外有偿还本金要求,有支付利息约束。”朱少杰表示,若能说服股东增资,股东增资是险企扩充资本金的首选方案。
深圳北山常成基金投研院执行院长王兆江也表示,如果险企需要优化股东结构,引入战略投资,那么选择定增合适,这一般适用于成长中的中小规模险企。如果规模较大的险资企业,通过债券融资最为合适。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保险公司发行永续债更加困难。”杨泽云表示,相较于此前的资本补充债,永续债一方面没有固定期限且在一定条件下可减记或转股,而资本补充债是有期限的;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发行资本补充债的条件相对宽裕,即保险公司发行的资本补充债券及符合要求的次级定期债务之和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00%;而保险公司的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余额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30%。
进一步而言,保险公司选择哪种发债方式,主要看其发债目的。杨泽云表示,如果是要提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则只能发行永续债,而如果仅仅是为了提升综合偿付能力,则两者都可。当然,由于永续债没有固定期限、可吸收损失,因此其投资者面临更高的风险,从而必然要求更高的回报,因此,同等条件下,永续债的利率必然高于资本补充债,这也是保险公司发债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增资不易,“解近忧”靠什么
“险企增资实际上在整个企业生命周期内都要进行的。因为通过经营性现金流补偿资本金会受行业景气度、市场流动性以及业务兑付的影响,当资本金受限时,增资是不可避免的。”在王兆江看来。
不过,“补血”之路可能并非一帆风顺,就目前而言,一些中小险企的增资之路甚至颇具难度。
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近期发布的《中国保险业风险评估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提到,保险公司资本补充压力较大。资本补充主要来自内源性资本补充和外源性资本供给,近年保险公司盈利能力不足、外部资本供给有限等因素都加大了资本补充难度。
对于资本补充层面的新挑战,《报告》指出,一是复杂的投资环境限制了保险公司通过投资端进行内生资本补充的能力。权益市场深度调整,债券市场窄幅震荡,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明显下滑,进而导致净资产下降。二是《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Ⅱ)》夯实了资本质量,在保险公司资本认定方面更加审慎。《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Ⅱ)》实施后,部分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出现下降,资本补充压力增加。
对于部分险企增资之路较为艰难的原因,朱少杰表示,由于一些险企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股东不愿继续持有股份,不大可能对其“输血”,帮助其扭亏为盈。
此外,增资、发债并非意味着一劳永逸,险企还应通过打造自身“造血”能力或采取多元化的举措来提高偿付能力。比如,有业内人士表示,保险公司提升自身的“造血”功能一方面可以调整业务结构,调减资本消耗大的业务,发展资本消耗小的业务;另一方面需要增强自身盈利能力来实现对资本的补充。
除了增资和发债以外,朱少杰表示,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再保险来提升偿付能力,从再保险公司那里获得“融资”,实现资本管理。特别是,寿险公司可借助于修正共保(M-co),在保留准备金的前提下,有效转移业务经营风险。
北京商报记者 胡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