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不宜过度关注新增信贷情况

2023-11-29 11:03:46 来源:

文|《财经》记者 唐郡 编辑|张威 袁满

货币政策报告提到,要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不仅增量信贷能支持实体经济,盘活低效存量贷款也有助于经济增长

11月27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发布了2023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货政报告”),就多个经济金融热点话题进行回应。

在房地产政策方面,货政报告重申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但也表示,房地产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推动经济加快转型的紧迫性上升。

11月28日,央行行长潘功胜在香港金融管理局—国际清算银行高级别会议上亦就房地产问题回应称,在长期看来,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是有益的,但短期内也应当防止溢出性风险。

在利率政策方面,货政报告提到,要“增强LPR对实际贷款利率的指导性”。中金公司认为,央行可能旨在减少当前实际贷款利率与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偏离,并表示,未来有必要下调LPR,而合适的降息时间点可能在明年初。

值得注意的是,在信贷投放方面,货政报告提到,要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不仅增量信贷能支持实体经济,盘活低效存量贷款也有助于经济增长”。同时表示,不宜过度关注新增信贷情况,“要避免对单月增量等高频数据的过度解读”。

此外,央行以专栏形式探讨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表示将加快债券市场建设,优化国债持有结构,推动银行发展政府债券柜台销售和交易,便利更多企业和居民持有国债,实现国债投资主体多元化。

在货币政策方面,潘功胜称,下一阶段,央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货政报告中提到,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接近央行人士表示,三季度货政报告体现了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基调,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强调“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将继续为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未来央行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持续较强。

房地产金融风险外溢有限

11月17日,央行等三部门联合召开金融机构座谈会,要求各金融机构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对正常经营的房地产企业不惜贷、抽贷、断贷。继续用好“第二支箭”支持民营房地产企业发债融资。支持房地产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合理股权融资。

该会议点燃了各界对更加有力的房地产金融政策的期待。在货政报告中,房地产金融相关内容仍是各方关注焦点,央行表示,将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并重申上述支持举措。

近日,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金融机构先后召开房企座谈会,邀请房企交流商讨融资事宜。

据建设银行披露,今年以来,该行对公房地产业贷款投放近3000亿元,个人住房贷款投放近万亿元,房企债券投资和承销金额超300亿元。“对于正常经营的房地产企业,建设银行坚决不惜贷、不抽贷、不断贷,稳定金融支持,满足其合理融资需求。”

11月28日讲话后的问答环节中,潘功胜亦就房地产问题发表看法。他表示,在长期看来,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是有益的,但短期内也应当防止溢出性风险。

央行数据显示,全国主要金融机构(含外资)房地产贷款余额53.2万亿元,同比下降0.2%。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8.4万亿元,同比下降1.2%;住房开发贷款余额9.8 万亿元,同比增长2.2%。

接近央行人士认为,目前50多万亿元房地产贷款中超七成是个人住房贷款,而国有四大行2023年中报显示个贷不良率仅为0.5%左右,房地产市场调整对金融体系的外溢影响可控。

同时,该人士表示,10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商品房销售等指标边际好转,优化调整房地产金融政策效果初显。

值得注意的是,货政报告提到,房地产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推动经济加快转型的紧迫性上升。2018年之前,新增房地产贷款一度占到全部贷款增量的四成,随着住房需求中枢水平的深刻变化,房地产贷款需求趋降,占比也随之下降。

随着供需转折到来,央行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利率政策,包括推动降低存量首套房贷利率,按季动态调整首套房贷利率政策,调降二套房贷利率下限40个基点。

从政策效果来看,截至9月末,超过22万亿元存量房贷利率完成下调,调整后的加权平均利率4.27%,平均降幅73个基点,每年减少借款人利息支出1600亿-1700亿元;95个城市下调了首套房贷利率下限,这些城市执行的下限较全国下限低10个-40个基点,24个城取消了下限。

此外,央行表示,将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增强LPR对实际利率指导性

价格是观察货币政策的关键变量。

2023年以来,央行引导公开市场操作逆回购(OMO)和中期借贷便利(MLF)中标利率分别累计下降20个和25个基点,带动1年期LPR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下降20个和10个基点。

截至目前,前述各项利率水平均处于有统计以来最低水平,其中MLF利率和1年期LPR分别为2.5%和3.45%。

同时,为缓解存款定期化长期化倾向,并为银行让利实体经济创造有利条件。央行继续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引导主要银行下调1年期及以上存款利率10个-25个基点。当前,各大银行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普遍低于3%。

利率水位下降情况下,2023年9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3.82%和4.02%,较6月继续下行13个和9个基点,处于历史最低水平。

对于接下来的利率政策,货政报告提到,要“增强LPR对实际贷款利率的指导性”。

中金公司认为,当前近40%存量贷款利率低于LPR,央行可能旨在减少当前实际贷款利率相对于LPR偏离度较大的现象,未来有必要下调LPR、提高对真实利率的反映程度。

“考虑到年底下调LPR对存量利率定价影响过大,我们认为合适的降息时间点可能在明年年初;为了预备明年信贷‘开门红’,不排除12月进行降准释放流动性。”中金公司称。

信贷政策亦是观察货币政策动向的重要窗口。

货政报告提到,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信贷增速本身需要适配经济增长逐步提质换挡,加上信贷结构中“增”的一面和“减”的一面在时间上可能不同步,有时会导致短期信贷增长出现一些波动,要避免对单月增量等高频数据的过度解读。

“过去几年,虽然每年贷款都同比多增,但‘大月过大、小月过小’波动更为突出,这很大程度上是信贷本身在提质降速过程中,信贷结构中‘增’的一面和‘减’的一面在时间上可能不同步。”接近央行人士表示,前不久三部门联合召开的金融机构座谈会提出要“着力加强信贷均衡投放,统筹考虑今年后两个月和明年开年的信贷投放”,就是希望1月“开门红”时点或3月、6月等贷款大月不要冲太猛,适度向前后贷款“小月”进行平滑,通过增强信贷增长的稳定性,提升经济恢复发展的稳定性。

同时,该人士表示,在盘活存量背景下,不要简单看信贷总量增长甚至“同比多增”,而要评估增量和存量贷款支持经济增长的整体效能。中国货币信贷存量已经很大,存量资金循环对经济增长也有作用,如果把闲置、低效运用的存量资金充分发挥作用,即使新增贷款、货币增速慢一些,也能够有力支持实体经济。

货政报告称,下一阶段,央行要着力加强贷款均衡投放,统筹衔接好年末年初信贷工作,适度平滑信贷波动,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要从更长时间的跨周期视角去观察,更为合理把握对“基本匹配”的理解和认识。

加强与财政政策协同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以来,内需不足持续对经济复苏之路产生干扰。

一个典型的现象是物价持续处于较低水平。Wind(万得)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国内CPI(居民消费物价指数)逐渐走低至0上下,8月有所回升后,10月CPI读数再度出现负值。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表示,当前国内物价水平较为低迷,反映国内需求不足,并建议应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此前,管涛亦多次呼吁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

在货政报告中,央行以专栏形式探讨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同。专栏写道,近年来,央行积极主动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同,具体包括三大方面:一是熨平日常财政收支的影响,对冲财政收支活动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影响;二是支持政府债券集中发行,为金融机构认购政府债券提供适宜的流动性环境;三是协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包括支持设立两批次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共7399亿元。

专栏特别提到,在央行资金支持下,商业银行持有的国债占比达64%,远高于美国和日本的不足7%。商业银行成为国债的最主要持有者。

“央行多渠道支持了国债平稳发行,”接近央行人士称,Wind数据显示,近五年中国国债年均增长2.4万亿元,在如此快的扩容速度下,市场运行保持平稳,发行利率总体下降。

专栏表示,结合政府债券增发的形势需要,央行将进一步加强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加快债券市场建设,优化国债持有结构,推动银行发展政府债券柜台销售和交易,便利更多企业和居民持有国债,实现国债投资主体多元化,既有效保障政府债券顺利发行,又加快促进直接融资发展。

此前,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在三季度金融数据发布会上表示,要推动银行发展政府债券柜台销售和交易,通过提供双边报价,改善柜台服务,为居民储蓄提供兼具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金融产品。

对此,前述人士表示,从国际比较来看,2023年6月末美国个人投资者持有国债的比例约为9%,而我国仅为2.9%,仍有较大上升空间。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撰文表示,在保证金融安全和物价稳定的同时便利赤字融资,成为中国制定和实施货币金融政策必须考虑的关键要素。

李扬进一步提到,今后一个相当长时间内,财政和货币金融政策协调配合的主要领域,将集中于政府赤字和债务管理方面;建立有效的国债管理制度,便成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