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私募产品发行骤降背后:业绩回落“拖后腿” 新监管政策促机构选择观望

2023-05-31 11:10:50 来源:

5月以来,私募产品发行骤然遇冷。

据私募排排网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30日,当月私募新产品备案数量约500只,创下过去3年以来的单月最低发行数量。

相比而言,今年前4个月,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备案数量分别达到2265只、1818只、2729只和2693只。

一位私募机构合伙人向记者透露,目前私人银行代销私募产品的热情相当低迷,他们更愿代销分红型保险产品。就连券商资管也开始积极兜售“固收+”保本型公募产品,对私募产品的销售热情明显降温。

在他看来,这背后,是今年以来股市波动加大令众多百亿私募机构业绩下滑,令各大私募代销渠道纷纷对私募产品“避而远之”。

一位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客户总监也向记者感慨说,除了低波动性的量化策略私募产品,其他策略私募产品销售难度正明显增加。究其原因,一是过去两年不少高净值投资者已认购大量不同策略私募产品,如今他们不大愿继续加仓投资;二是今年私募产品业绩相对惨淡,导致他们“望而却步”。

数据显示,截至5月26日,今年以来取得正收益的主观多头策略私募占比仅有51.3%,意味着近半数主观多头策略私募产品遭遇亏损。

记者多方了解到,导致5月私募产品发行数量骤降的另一大重要因素,是4月底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就《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下称《指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多位私募基金人士向记者直言,《指引》的多项条款对私募产品运营构成较大影响,迫使多数私募机构选择“观望”,等待政策明确再发行产品。

目前,多数私募机构认为,《指引》对未来私募产品运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五大方面:

一是《指引》禁止私募基金涉足通道业务,即不得为金融机构、其他私募基金管理人,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产品以及其他私募基金提供规避投资范围、杠杆约束、投资者门槛等监管要求的通道服务;

二是《指引》对私募基金投资同一资产设定新的上限,即单只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投资于同一资产的资金,不得超过该基金净资产的25%;同一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全部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投资于同一资产的资金,不得超过该资产的25%;

三是《指引》禁止私募基金多层嵌套投资;

四是《指引》规定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总资产不得超过该基金净资产的200%;

五是《指引》明确禁止私募基金参与结构化债券发行。

“这些新规都对私募基金现有投资策略与持仓结构造成不小的冲击。目前大家都在积极调整投资策略与持仓结构以适应新的监管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多数私募机构都主动暂停了新产品发行。”上述私募机构合伙人直言。

主观多头策略产品发行缘何“风光不再”

记者获悉,5月私募产品发行量骤降背后,是主观多头策略私募产品“拖了后腿”。

数据显示,当5月以来主观多头策略新备案产品只有173只,占比不足四成。

“以往,我们代销的主观多头策略私募产品占比普遍在50%-60%。”上述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客户总监告诉记者。

在他看来,5月主观多头策略私募产品发行量骤降,主要原因是这类私募产品业绩不佳。

截至5月26日,今年以来取得正收益的主观多头策略私募占比仅有51.3%,远远低于量化多头策略私募(80.82%)。

一位主观多头策略私募基金投资总监向记者感慨说,5月不少“铁杆”投资者纷纷“离场”,导致他们不得不暂缓了新产品发行。究其原因,是这些“铁杆”投资者面对宏观经济波动与A股投资风格快速切换,纷纷采取相对保守的投资策略——宁可将资金投向安全性更高的分红型保险产品等。

“此外,不少高净值投资者也在审视自己的资产配置均衡性,他们直言前些年自己超配了私募产品,现在需要降低持仓占比避免过度配置风险。”他指出。

记者多方了解到,5月主观多头策略私募产品发行占比明显回落,也与部分私募机构“挑客户”有着密切关系。

近期,多家主观多头策略私募基金在新产品募资路演环节,都会与潜在高净值出资人“约法三章”,一是产品在长期投资期间或遭遇股市剧烈波动,导致产品净值可能会回撤约30%,因此投资者需做好产品净值大幅回撤的心理准备,不要频繁“问责”私募机构;二是价值投资策略的高回报,需要至少2-3年的长期持仓才能兑现,投资者需“耐得住寂寞”,严格落实长期投资策略;三是出资人需高度认可私募机构管理团队的投资理念,不能因短期业绩回落“质疑”他们投资水准。

“此举主要是给高净值出资人打好预防针——未来A股市场可能遭遇诸多剧烈波动,投资者要获取价值投资高回报的征途肯定不会一帆风顺。”前述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客户总监指出。此举必然吓退不少潜在投资者,但这些私募机构仍坚持“宁缺毋滥”的客户遴选原则——宁可拉长募资周期与减少私募产品发行数量,也不愿在因未来业绩波动而遭遇投资者频繁问责。

量化策略私募遭遇新监管压力

在业内人士看来,5月私募产品发行量骤降的另一个不容忽视因素,还有量化策略私募产品超额回报明显回落,导致这类产品发行量也明显回落。

数据显示,截至4月末,量化私募中证500指增、沪深300指增、中证1000指增等量化策略今年以来的平均超额收益分别仅有1.4%、-0.48%、2.99%,明显低于以往逾10%的年化平均超额回报率。

一位量化策略私募基金管理人向记者透露,今年以来指数增强量化策略超额回报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指数增强策略的同质化与拥挤度上升,加之大量资金进入这个领域捕捉价差套利机会,导致其超额回报的获取难度日益增加。

“所幸的是,目前我们低波定性的量化策略产品仍能达到最低的产品设立募资规模,但这类产品一面世就遭哄抢的局面已一去不复返。”他感慨说。

多位量化私募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指引》面世,也是5月量化策略私募产品发行数量明显走低的重要因素。

一位专注股债套利交易的量化策略私募基金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他们的股债价差套利策略通常是满仓操作,时常出现单只债券持仓量超过私募产品净资产10%的状况,加之多只私募产品采取同一个量化策略,导致同一债券在所有私募产品的持仓占比时常超过10%。

如今《指引》规定,单只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投资于同一债券的资金,不得超过该基金净资产的10%;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的所有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投资于同一债券的数量,不得超过该债券存续数量的10%。这导致他们的相关股债套利量化交易策略很容易突破监管红线,不得不做出大幅调整以满足新监管要求。

“现在我们不再考虑发行新产品,先集中精力调整股债套利量化交易策略以满足《指引》监管要求。”他告诉记者。此外,《指引》规定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总资产不得超过该基金净资产的200%,也令他们的某些中高频量价套利策略渐行渐难,因为这些量化策略要实现预期高超额回报,主要依靠高资金杠杆。

记者了解到,在《指引》最终版面世前,不少量化策略私募机构纷纷选择“观望”,甚至叫停了正在发行的部分新产品。其中,私募FOF机构的产品发行节奏明显放缓,原因是此前他们为了分散投资风险,会默许相关私募产品通过多层嵌套方式投向更多不同策略的私募产品或资管产品。但如今《指引》规定他们只能再投资一层的资管产品或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令他们需先纠正现有私募FOF产品的多层嵌套投资行为,再考虑发行新的产品。

(编辑:张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