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山西大学中国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巫蛊之祸
汉武帝末年发生的宫廷内乱。当时迷信以为用巫术诅咒及用木偶人埋地下,可以害人,称为“巫蛊”。武帝晚年多病,疑其左右人巫蛊所致。征和元年(公元前92年),丞相公孙贺被人告发用巫术诅咒,在驰道埋木偶人,死于狱中。次年,江充诬告太子宫中埋木偶人甚多,太子畏惧,杀江充及胡巫而逃走。武帝发兵追捕,太子也发兵抗拒,激战五日,死者数万人。后太子兵败自杀。
2.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一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度的集中记录。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新兴门阀士夫阶层社会生存处境极为险恶,同时其人格思想行为又极为自信风流潇洒、不滞于物、不拘礼节。士人们多独立特行,又颇喜雅集。正是在这个时代,士夫们创造了影响后世的文人书法标杆,奉献了令人模范景仰的书圣,“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在生活上不拘礼法,常聚于林中喝酒纵歌,清静无为,洒脱倜傥,他们代表的“魏晋风度”得到后来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
3.猛安谋克制
金朝在女真族内部实行的军事和行政合一的制度。随着金政权的建立,猛安谋克又演变为军政合一的地方行政组织。金太祖时,统一规定三百户为一谋克,谋克即百夫长;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即千夫长。猛安、谋克既是行政长官,又是军事首领。金熙宗统一全国行政区划时,仍保留猛安谋克作为女真地方的地区政权组织形式,使之成为军事、经济、行政三位一体的封建化基层组织。
4.金瓶掣签
藏语“金奔巴”,奔巴即“瓶”。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清廷为防止蒙藏贵族操纵大活佛转世,设立了“金瓶挚签”制度,特颁发两金瓶,一贮北京雍和宫,一储拉萨大昭寺。凡蒙藏大活佛如章嘉、哲布尊丹巴、达赖、班禅等转世时,均须将所觅若干个“灵童”的名字署于象牙签上,置签于瓶中,分别在雍正宫、大昭寺,由理藩院尚书或驻藏大臣督掣定,此后遂成定制。这一制度的建立标志着驻藏大臣权力的进一步提高,加强了清政府对蒙藏地区的统治。
5.乡官制
乡官制是太平天国政权重要的基层组织制度,是以乡官来执行朝廷税收等事物的制度。太平天国的乡官制度源于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军在其已占领的广大乡村地区举荐乡官、建立乡官制的依据。按照太平军的编制,把广大居民组织起来,每五家设一伍长,五伍长设一两司马,四两司马设一卒长,五卒长设 一旅帅,五旅帅设一师帅,五师帅设一军帅,一军共12500家。军帅以下的各级官吏,一般由当地人推举,或由上级官员委派,称为乡官。太平天国乡官的职责是,平时管理 乡政,战时则为军官率民出战。可见,乡官制是一种寓兵于民、军政合一的制度。自1853年至1864年,乡官制在太平天国历史上实行11年之久,具有地域上的广泛性与时间上的持久性,对太平天国政权产生了重大影响。
6.门户开放政策
19世纪末美国政府提出的对华外交政策。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主要内容是:(1)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 (2)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3)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次年7月又提出“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一项。1922年在华盛顿会议上此政策正式得到各国承认。
7.咨议局
清政府在预备立宪期间设立的地方咨议机关。1905年,清廷向全国民众宣布实行“预备立宪” 。于是模仿西方立宪制国家国会的谘议局开始在各省筹设,议论本省应兴应革事件,预算、决算、税法、公债,及应负义务等。1909年10月14日,除新疆之外,全国21个行省,均成立了一个名叫“谘议局”的新机构。“咨议局”性质和作用,是在正式议会尚未成立之前,作为民众练习议政的场所,各省“咨议局”,相当于各省的“临时议会”。“临时议会”的议员由选举产生——此次选举,是帝制中国数千年以来,首次全国范围的民主选举。
8.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是毛泽东在“大跃进”浪潮推动下设计的中国社会的新模式,解决的是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问题。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到9月底,全匡基本实现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的基本特征是“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人民公社的模式及其实践,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用不断改变生产关系的办法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配合经济上的“大跃进”;二是在超英赶美的过程中,利用人民公社的形式实现向共产主义的过渡。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过程,实际上是在“左”倾思想指导下,大刮“共产风”的过程。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种尝试,但这种尝试是不成功的。
二、简答题
1.郑和下西洋过程及意义
(一)历史背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多方面的,既要宣传明朝的国威,扩大明朝 在海外的政治影响,招谕各国前来朝贡,也有发展以朝贡为形式的海外贸易的意图。
(二)过程。从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共七次率领庞大 的船队下西洋,历时28年。郑和船队游历南洋群岛诸国,到达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阿拉伯半岛等亚非的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越过了赤道。郑和所率船队满载瓷器、茶叶、铁器、农具、丝绸、金银等国内产品,去换取亚、非各国的象牙、香料、宝石等奇珍,因此他们的船只被称为“宝船”。
(三)意义。(1)郑和船队七次远航,最远到达赤道以南的非洲东海岸地方,比意大利人哥伦布和葡萄牙人达•伽马发现新航路要早半个世纪以上。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是中国对世界航海事业的巨大贡献。同时也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2)跟随郑和下西洋的使者费信著《星槎胜览》、马欢著《瀛涯胜览》、巩珍著《西洋番国志》。这三部书记载了所至各国的概况,如生活习惯、风俗礼仪和社会生产等,是研究中外关系史的重要资料。
2联省自治由来及实质
北洋政府时期一些政治家提出的政治制度改革方案,得到地方实力派的广泛响应。梁启超第一次提出“联省自治”的概念,策动者是熊希龄,湖南督军谭延闿第一个响应。1920年7月22日,谭延闿发表“还政于民”、“湘人自治”的通电,表示要“顺应民情”,实行民治,“采民选省长制,以维湘局”。而后谭延闿又发表通电,提出联省自治,比一省区自治提高了一步。1922年1月《湖南省宪法》公布,先后得到四川、云南、贵州、两广、浙江和奉天等省区地方军阀响应。一些知识分子,胡适、章太炎、张东荪等人也支持在联省自治的基础上建立联邦制国家。但孙中山个人反对联省自治,主张中央集权式政治体系,晚年对联省自治乃至于联邦皆抱持敌视的态度。1926年蒋介石发动北伐战争,进入湖南,进而统一中国,联省自治的主张遂不了了之。“联省自治”原本是一些知识分子企图效仿美国联邦制,通过各省区先行立宪,进而实现民主共和的一种政治理想。然而这一理念被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中央认为是地方军阀作为对抗中央,割地自保的一种口实,军阀没有先行立宪进而给予人民民主的意思,最终联省自治在孙中山发动的北伐革命中归于失败。
三、论述题
1.汉魏六朝宗室与皇权关系
汉魏六朝,是指曹魏、晋、宋、齐、梁、陈。曹魏削夺宗室的权力地位而导致自己被司马篡位,晋朝大封同姓为王而骨肉相残。曹丕继位,曹丕与诸位兄弟不和,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曹植,险些遭杀身之祸,其余人等也是屡屡不得重用,导致皇权没有得到足够有力的支持,所以权臣如司马氏最终篡夺了曹魏皇室的政权;司马炎称帝后吸取曹魏教训,大肆分封宗室,结果诸王争权夺利,不仅没有起到拱卫皇室的作用,反而在贾后擅权时发动了八王之乱,骨肉相残,人民流乱,给西晋敲响丧钟。
东晋与南宋齐梁陈四朝,是一个皇权不断强化的过程,先是东晋的“王与马,共天下”,皇室不得不与世家大族分享权力乃至依仗世家来维护其统治。但从刘宋开始,皇权逐渐任用一些地位低下的寒人执掌如中书舍人、制局小监、典签等位卑权重的官职以对抗世家大族,同时任命皇子镇守各个要地险地以拱卫皇室,军权也由武将执掌而不是像东晋的谢玄,桓温一般。
总体来看,汉魏六朝的皇权、宗室、权臣(世族)三者的关系大体如下:曹魏皇权较盛则削宗室以稳君位,交世家以固江山,结果世家过盛,司马篡权夺位;西晋为稳定皇权而扶持宗室,削弱世家,结果宗室骨肉相残,政权破碎;东晋皇权衰弱,不得不依靠世家,宗室没有皇权扶持属于极端弱势地位;南四朝因为其皇室均起于军士,所以皇权较为强盛,不断扶持寒士宗室以压制世族,而世族也确实逐渐衰落。我们由此可以得出,宗室依托于皇权而生,是为了支持皇权而被皇权扶持的一种政治力量,但因其特殊性,太过强大又会对皇权产生威胁,处于一种矛盾的地位。但要注意,这只是东汉以来皇权衰落的一种现象,一个强盛的帝国,如汉朝汉武帝时,皇权不需要宗室来支持,只需依靠强大的法制治理国家即可。
2.古代科举制变迁及历史作用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用来选拔官吏的主要方式,形成于隋,完善于唐,为以后历代所沿袭,至清末而废除,历时1300余年。
(一)演变历程
1.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以选拔官吏。初期既注重士人的才德,也照顾世家大族,但后来流弊严重,完全成为门阀士族把持的选举机制。九品中正制可以说是科举制的前身。
2.隋文帝时期,正式停止了州郡中正官品评人物的权力,后又下诏京官五品以上及总管、刺史以德才二科推举人才。由于此举流弊也很大,隋炀帝时期创设进士科,以科举考试选举人才,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开始。
3.科举制在唐朝得到完善。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1)常举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道举、童子等八科,其中以明经、进士两科最为重要。明经考试的内有有帖经、经义和时务策,以帖经为主;进士考试的内容为帖经、诗赋和时务策,以诗赋为主。考帖经能死记硬背即可,考诗赋则需要独立思考,因而中明经易、中进士难。进士虽然难考,但考中后极易飞黄腾达,被视 为“士林华选"。常举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2)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制举科目多临时性设置,较重要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博通坟典达于教化科、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等。平民百姓和官吏均可应试。制举不常举行,取人极少,由兵部主持。(3)武周时,还专门创立了武举,专门选拔军事人才,由兵部主持。
4.宋朝继续发展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严格考试程序,扩大取士名额,提高登第士人的待遇,广泛吸收知识分子参加政权。北宋为防止考官徇私和举人舞弊,对考官实行锁宿制度,对试卷推行封弥、誊录法,并严禁举人夹带、代笔、举烛等行为。士人考中即授官,在仕途上升迁也较快。后来增加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被录取的人便成了 “天子门生”,从而彻底收回了取士大权。
5.元朝时期科举制度式微。因元朝推行民族压迫政策,选拔人才主要不由科举,所以举办科举的次数极少。元朝总共举行科举17次,且进士名额分配极不公平,蒙古、色目、汉人的人口数相差极端悬殊,名额却一样。元代科举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道。考试科目,蒙古、色目人要比汉人、男人少而简单。总之,元朝时期科举制度根本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6.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非常僵化。以四书五经的文句命题,以程朱的解释为依据,间用古注疏,以八股文为考试形式,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参加科举者必须是各级学校的生员。每逢子、午、卯、酉年的八月,在省会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及格者称举人;举行乡试之次年的二月,举人在京参加会试,及格者再于三月初一日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或以皇帝名义举行的廷试(或称殿试),中选者为进士,分一、二、三甲。一甲三人,称赐进士及第,即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人,称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称赐同进士出身。
(二)历史影响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实行了1300余年,对古代的政治、教育、文化学术、社会结构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1.公平、公正地选拔了大量合格的人才。相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举荐制等,科举制无疑非常公平。它不论出身、门第,凡是有真才实学都可以通过考试来晋身政坛,是一种非常合理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2.提高了行政效率。科举制选举出了大批的具有真才实学的官吏,他们远远不同于以往的凭借门阀入仕的不学无术的官员,具有真正的才能,能够有效地提升行政效率。
3.进一步削弱了门阀士族的势力,提升了庶族的势力,扩大了政府的统治基础。科举制吸收了来自下层的大批官员,扩大了政府的统治基础,巩固了统治。
对于中国古代的文化学术事业有推动作用。以经典为考试内容,对于文化的传承发展、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塑造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科举制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士人的思想,尤其是八股取士,形式呆板,内容僵硬,极大地限制了士人才学的发挥。
3.20世纪唯物史观学派史学贡献及影响(略)
4.什么是民间历史文献,民间历史文献得意义是什么(略)
2017山西大学中国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巫蛊之祸
汉武帝末年发生的宫廷内乱。当时迷信以为用巫术诅咒及用木偶人埋地下,可以害人,称为“巫蛊”。武帝晚年多病,疑其左右人巫蛊所致。征和元年(公元前92年),丞相公孙贺被人告发用巫术诅咒,在驰道埋木偶人,死于狱中。次年,江充诬告太子宫中埋木偶人甚多,太子畏惧,杀江充及胡巫而逃走。武帝发兵追捕,太子也发兵抗拒,激战五日,死者数万人。后太子兵败自杀。
2.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一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度的集中记录。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新兴门阀士夫阶层社会生存处境极为险恶,同时其人格思想行为又极为自信风流潇洒、不滞于物、不拘礼节。士人们多独立特行,又颇喜雅集。正是在这个时代,士夫们创造了影响后世的文人书法标杆,奉献了令人模范景仰的书圣,“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在生活上不拘礼法,常聚于林中喝酒纵歌,清静无为,洒脱倜傥,他们代表的“魏晋风度”得到后来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
3.猛安谋克制
金朝在女真族内部实行的军事和行政合一的制度。随着金政权的建立,猛安谋克又演变为军政合一的地方行政组织。金太祖时,统一规定三百户为一谋克,谋克即百夫长;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即千夫长。猛安、谋克既是行政长官,又是军事首领。金熙宗统一全国行政区划时,仍保留猛安谋克作为女真地方的地区政权组织形式,使之成为军事、经济、行政三位一体的封建化基层组织。
4.金瓶掣签
藏语“金奔巴”,奔巴即“瓶”。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清廷为防止蒙藏贵族操纵大活佛转世,设立了“金瓶挚签”制度,特颁发两金瓶,一贮北京雍和宫,一储拉萨大昭寺。凡蒙藏大活佛如章嘉、哲布尊丹巴、达赖、班禅等转世时,均须将所觅若干个“灵童”的名字署于象牙签上,置签于瓶中,分别在雍正宫、大昭寺,由理藩院尚书或驻藏大臣督掣定,此后遂成定制。这一制度的建立标志着驻藏大臣权力的进一步提高,加强了清政府对蒙藏地区的统治。
5.乡官制
乡官制是太平天国政权重要的基层组织制度,是以乡官来执行朝廷税收等事物的制度。太平天国的乡官制度源于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军在其已占领的广大乡村地区举荐乡官、建立乡官制的依据。按照太平军的编制,把广大居民组织起来,每五家设一伍长,五伍长设一两司马,四两司马设一卒长,五卒长设 一旅帅,五旅帅设一师帅,五师帅设一军帅,一军共12500家。军帅以下的各级官吏,一般由当地人推举,或由上级官员委派,称为乡官。太平天国乡官的职责是,平时管理 乡政,战时则为军官率民出战。可见,乡官制是一种寓兵于民、军政合一的制度。自1853年至1864年,乡官制在太平天国历史上实行11年之久,具有地域上的广泛性与时间上的持久性,对太平天国政权产生了重大影响。
6.门户开放政策
19世纪末美国政府提出的对华外交政策。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主要内容是:(1)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 (2)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3)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次年7月又提出“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一项。1922年在华盛顿会议上此政策正式得到各国承认。
7.咨议局
清政府在预备立宪期间设立的地方咨议机关。1905年,清廷向全国民众宣布实行“预备立宪” 。于是模仿西方立宪制国家国会的谘议局开始在各省筹设,议论本省应兴应革事件,预算、决算、税法、公债,及应负义务等。1909年10月14日,除新疆之外,全国21个行省,均成立了一个名叫“谘议局”的新机构。“咨议局”性质和作用,是在正式议会尚未成立之前,作为民众练习议政的场所,各省“咨议局”,相当于各省的“临时议会”。“临时议会”的议员由选举产生——此次选举,是帝制中国数千年以来,首次全国范围的民主选举。
8.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是毛泽东在“大跃进”浪潮推动下设计的中国社会的新模式,解决的是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问题。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到9月底,全匡基本实现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的基本特征是“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人民公社的模式及其实践,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用不断改变生产关系的办法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配合经济上的“大跃进”;二是在超英赶美的过程中,利用人民公社的形式实现向共产主义的过渡。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过程,实际上是在“左”倾思想指导下,大刮“共产风”的过程。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种尝试,但这种尝试是不成功的。
二、简答题
1.郑和下西洋过程及意义
(一)历史背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多方面的,既要宣传明朝的国威,扩大明朝 在海外的政治影响,招谕各国前来朝贡,也有发展以朝贡为形式的海外贸易的意图。
(二)过程。从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共七次率领庞大 的船队下西洋,历时28年。郑和船队游历南洋群岛诸国,到达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阿拉伯半岛等亚非的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越过了赤道。郑和所率船队满载瓷器、茶叶、铁器、农具、丝绸、金银等国内产品,去换取亚、非各国的象牙、香料、宝石等奇珍,因此他们的船只被称为“宝船”。
(三)意义。(1)郑和船队七次远航,最远到达赤道以南的非洲东海岸地方,比意大利人哥伦布和葡萄牙人达•伽马发现新航路要早半个世纪以上。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是中国对世界航海事业的巨大贡献。同时也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2)跟随郑和下西洋的使者费信著《星槎胜览》、马欢著《瀛涯胜览》、巩珍著《西洋番国志》。这三部书记载了所至各国的概况,如生活习惯、风俗礼仪和社会生产等,是研究中外关系史的重要资料。
2联省自治由来及实质
北洋政府时期一些政治家提出的政治制度改革方案,得到地方实力派的广泛响应。梁启超第一次提出“联省自治”的概念,策动者是熊希龄,湖南督军谭延闿第一个响应。1920年7月22日,谭延闿发表“还政于民”、“湘人自治”的通电,表示要“顺应民情”,实行民治,“采民选省长制,以维湘局”。而后谭延闿又发表通电,提出联省自治,比一省区自治提高了一步。1922年1月《湖南省宪法》公布,先后得到四川、云南、贵州、两广、浙江和奉天等省区地方军阀响应。一些知识分子,胡适、章太炎、张东荪等人也支持在联省自治的基础上建立联邦制国家。但孙中山个人反对联省自治,主张中央集权式政治体系,晚年对联省自治乃至于联邦皆抱持敌视的态度。1926年蒋介石发动北伐战争,进入湖南,进而统一中国,联省自治的主张遂不了了之。“联省自治”原本是一些知识分子企图效仿美国联邦制,通过各省区先行立宪,进而实现民主共和的一种政治理想。然而这一理念被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中央认为是地方军阀作为对抗中央,割地自保的一种口实,军阀没有先行立宪进而给予人民民主的意思,最终联省自治在孙中山发动的北伐革命中归于失败。
三、论述题
1.汉魏六朝宗室与皇权关系
汉魏六朝,是指曹魏、晋、宋、齐、梁、陈。曹魏削夺宗室的权力地位而导致自己被司马篡位,晋朝大封同姓为王而骨肉相残。曹丕继位,曹丕与诸位兄弟不和,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曹植,险些遭杀身之祸,其余人等也是屡屡不得重用,导致皇权没有得到足够有力的支持,所以权臣如司马氏最终篡夺了曹魏皇室的政权;司马炎称帝后吸取曹魏教训,大肆分封宗室,结果诸王争权夺利,不仅没有起到拱卫皇室的作用,反而在贾后擅权时发动了八王之乱,骨肉相残,人民流乱,给西晋敲响丧钟。
东晋与南宋齐梁陈四朝,是一个皇权不断强化的过程,先是东晋的“王与马,共天下”,皇室不得不与世家大族分享权力乃至依仗世家来维护其统治。但从刘宋开始,皇权逐渐任用一些地位低下的寒人执掌如中书舍人、制局小监、典签等位卑权重的官职以对抗世家大族,同时任命皇子镇守各个要地险地以拱卫皇室,军权也由武将执掌而不是像东晋的谢玄,桓温一般。
总体来看,汉魏六朝的皇权、宗室、权臣(世族)三者的关系大体如下:曹魏皇权较盛则削宗室以稳君位,交世家以固江山,结果世家过盛,司马篡权夺位;西晋为稳定皇权而扶持宗室,削弱世家,结果宗室骨肉相残,政权破碎;东晋皇权衰弱,不得不依靠世家,宗室没有皇权扶持属于极端弱势地位;南四朝因为其皇室均起于军士,所以皇权较为强盛,不断扶持寒士宗室以压制世族,而世族也确实逐渐衰落。我们由此可以得出,宗室依托于皇权而生,是为了支持皇权而被皇权扶持的一种政治力量,但因其特殊性,太过强大又会对皇权产生威胁,处于一种矛盾的地位。但要注意,这只是东汉以来皇权衰落的一种现象,一个强盛的帝国,如汉朝汉武帝时,皇权不需要宗室来支持,只需依靠强大的法制治理国家即可。
2.古代科举制变迁及历史作用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用来选拔官吏的主要方式,形成于隋,完善于唐,为以后历代所沿袭,至清末而废除,历时1300余年。
(一)演变历程
1.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以选拔官吏。初期既注重士人的才德,也照顾世家大族,但后来流弊严重,完全成为门阀士族把持的选举机制。九品中正制可以说是科举制的前身。
2.隋文帝时期,正式停止了州郡中正官品评人物的权力,后又下诏京官五品以上及总管、刺史以德才二科推举人才。由于此举流弊也很大,隋炀帝时期创设进士科,以科举考试选举人才,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开始。
3.科举制在唐朝得到完善。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1)常举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道举、童子等八科,其中以明经、进士两科最为重要。明经考试的内有有帖经、经义和时务策,以帖经为主;进士考试的内容为帖经、诗赋和时务策,以诗赋为主。考帖经能死记硬背即可,考诗赋则需要独立思考,因而中明经易、中进士难。进士虽然难考,但考中后极易飞黄腾达,被视 为“士林华选"。常举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2)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制举科目多临时性设置,较重要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博通坟典达于教化科、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等。平民百姓和官吏均可应试。制举不常举行,取人极少,由兵部主持。(3)武周时,还专门创立了武举,专门选拔军事人才,由兵部主持。
4.宋朝继续发展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严格考试程序,扩大取士名额,提高登第士人的待遇,广泛吸收知识分子参加政权。北宋为防止考官徇私和举人舞弊,对考官实行锁宿制度,对试卷推行封弥、誊录法,并严禁举人夹带、代笔、举烛等行为。士人考中即授官,在仕途上升迁也较快。后来增加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被录取的人便成了 “天子门生”,从而彻底收回了取士大权。
5.元朝时期科举制度式微。因元朝推行民族压迫政策,选拔人才主要不由科举,所以举办科举的次数极少。元朝总共举行科举17次,且进士名额分配极不公平,蒙古、色目、汉人的人口数相差极端悬殊,名额却一样。元代科举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道。考试科目,蒙古、色目人要比汉人、男人少而简单。总之,元朝时期科举制度根本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6.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非常僵化。以四书五经的文句命题,以程朱的解释为依据,间用古注疏,以八股文为考试形式,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参加科举者必须是各级学校的生员。每逢子、午、卯、酉年的八月,在省会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及格者称举人;举行乡试之次年的二月,举人在京参加会试,及格者再于三月初一日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或以皇帝名义举行的廷试(或称殿试),中选者为进士,分一、二、三甲。一甲三人,称赐进士及第,即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人,称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称赐同进士出身。
(二)历史影响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实行了1300余年,对古代的政治、教育、文化学术、社会结构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1.公平、公正地选拔了大量合格的人才。相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举荐制等,科举制无疑非常公平。它不论出身、门第,凡是有真才实学都可以通过考试来晋身政坛,是一种非常合理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2.提高了行政效率。科举制选举出了大批的具有真才实学的官吏,他们远远不同于以往的凭借门阀入仕的不学无术的官员,具有真正的才能,能够有效地提升行政效率。
3.进一步削弱了门阀士族的势力,提升了庶族的势力,扩大了政府的统治基础。科举制吸收了来自下层的大批官员,扩大了政府的统治基础,巩固了统治。
对于中国古代的文化学术事业有推动作用。以经典为考试内容,对于文化的传承发展、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塑造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科举制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士人的思想,尤其是八股取士,形式呆板,内容僵硬,极大地限制了士人才学的发挥。
3.20世纪唯物史观学派史学贡献及影响(略)
4.什么是民间历史文献,民间历史文献得意义是什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