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6中(青岛6中录取分数线)
上海路与城阳路交界的老校址
曾经的青岛九中南校区
如今的青岛三十七中南校区
现在阳信路二号大门旁墙上的 “青岛九中南校区”的大字,已悄然变成了“山东省青岛第三十七中学南校区”了。院内的布局及建筑也与半个世纪前大不相同,但在很多老青岛的记忆里,它仍然是曾经的老十一中。
一九五二年,父亲由一中调到十一中工作,我们全家也于次年春随之搬到十一中居住,小学毕业后,初中、高中都在该校就读。一九五八年,父亲调至九中工作,全家不久也搬出了十一中,我一九六一年毕业离开该校后,还隔三差五回母校拜访老师或邻居,对于当年生活学习达八年之久的青岛十一中,这里有着我极深的感情。
追溯起来,该校距今已有一百一十年历史。一九一一年,在辛亥革命推动下,青岛基督教自立会在此建立起我国基督教自立会创办的第一所中学,初名“明德学堂”,当年就招生开学,只设初中,学制四年。在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中,该校师生游行示威,跪求爱国商人拒售日货,爱国群众拒购日货。日占领者竟悍然查封该校,驱逐该校校长出境。无奈之下,全校师生只得流亡到潍县借读,直到一九二二年底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才得以返青就读。
崇德中学旧影
崇德中学旧影
一九二五年后,因所属地域关系,曾一度易名“胶东中学”。一九三一年,经国民政府批准立案,改名“崇德中学”,师生班级均明显增加,一九三九年起,还增设了高中班。一九四四年,日伪政府为推行亲日奴化教育,强行接管,改“崇德中学”为“青岛市第二中学”。一九四五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崇德中学得以恢复,著名画家陈大羽(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南京美术学院院长)等均在该校任教过。
一九四九年六月青岛解放后,在人民政府大力支持下,学校得以健康发展。一九五二年,人民政府正式接管崇德中学,更名为“山东省青岛第十一中学”。
一九九八年,市教委将原青岛八中、青岛十中部分专业并于该校,形成了一所集普高、职高、职专等一体的综合性办学实体。二00九年,原十一中又改为了青岛九中南校区。
我家刚搬到十一中居住时,学校主楼“前进楼”上有着当年副市长张公制先生题写的“山东省青岛第十一中学”十个楷书大红字,十分醒目。
“前进楼”后,是“团结楼”。这两座楼,是教学楼,教室与教职员办公多集中于此。“团结楼”底半地下室为学生食堂,三楼顶亭子间为仓库,据说,青岛临解放前,我地下党组织学运等,曾在此集会办公。两楼西侧,地势比两楼高出两米多,与八中一墙之隔的狭长地块,谓之“上院”,是十一中教工家属宿舍区。“上院”前的西面,称“西院”,有图书馆和学生宿舍等。印象中,当时学生上下课,全凭“前进楼”前靠阳信路边的一棵大槐树上的大钟指挥,钟声浑厚洪亮,站在在市立医院门口都能听到。市立医院对面 “圣保罗堂”院里有几间教室,算是十一中分校,亦有几个班学生在此就读。
十一中的课外活动场所不算宽敞,只有两个篮球场地,从校门到教学楼前那块空地,临时支个排球网打排球,走人时还得躲躲闪闪的。好在当年马路上机动车极为罕见,校墙外阳信路便自然而然成了十一中学生们练跑的跑道和拔河的赛场。
至于想玩足球,三铁,只好到第三公园或二体去,好在路途极近,几句话的工夫就到了。但是,就在这样环境条件下,十一中的体育成就还是较为突出的,在市中学生体育赛事中,没少获奖。因条件限制,当时没有音乐教室,上音乐课只得借济阳路的小教堂进行,但在著名音乐教育家邓余鸿老师执教下,该校合唱团在岛城也很出色。
1955年
实事求是的说,十一中的教学质量还是极高的,在高考录取率上也曾名列前茅。但具体到本人,则当例外。初中还曾混上过“三好学生”,高中伊始,便赶上了“大炼钢铁”,作为主力,炼钢、修炉、砸废铁,几乎大半个学期没能踏进教室一步。大炼钢铁刚结束,我又成了校办“铸造厂”、“机械厂” 的主力,别的同学分期分批参加劳动,我还得绝大部分时间靠在厂里。坦白的说,高中学习得一塌糊涂。但我不后悔,后悔也没用。在紧张的劳功中,锻炼了我吃苦耐劳的本事,培养了我遇事思考,设法解决的能力,为我毕业后进工厂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就凭这,我对十一中也有着深深的眷恋。
中学老师和口琴队合影
1971年
1972年
1975年
1980年
1983年
在十一中就读的最大收获,应该说是伴我至今的写作。每个少年,都有多个色彩缤纷的梦想。因经济条件制约,难以实现之际,我因住在学校,和图书馆老师熟悉之故,得天独厚地读了大量书籍,从而激发了我写作的想法,培养了我的写作兴趣。在读初中时,处女作便在《新少年报》上发表了。大炼钢铁等如火如荼的激动人心的场面,更激发我的激情和思路,在语文老师的指点下,写出了不少好作品。当然,因时代局艰,这些作品现在已不好意思拿以示人,早被我处理殆尽,但写作这一爱好,却坚持至今,并与时俱进,写了一些自以为还算满意的东西。
“青岛十一中”,已经成为一个历史,但学校冠何名称并不重要,关键是教书育人,为国培养更多栋梁之材。如此一想,便心中释然了。
本文文字作者为青岛已故作家、收藏家赵汝永老师,原文《印象十一中》,重新编辑整理此文,怀念赵老师、怀念已经消失的青岛第十一中学……
山东省青岛第十一中学建校于1911年。1998年,为了进一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优化教职工队伍,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青岛市教育委员会将青岛十一中与青岛女子职业中专合并,合并后名称为"山东省青岛第十一中学,加挂青岛女子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牌子"。2001年,青岛市教育局决定青岛十一中举办新一轮"综合高中实验班"。学校历经五年的整合,发挥合并后人、财、物的集合优势,形成了集普高部、综高部、女专部于一体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实现了学生"升学有望,就业有门、自主发展、多次选择、全方位成才"的愿望。
2008年10月21日,为适当扩大部分高中阶段学校办学规模,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根据青岛市生源变化的实际情况,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市区部分学校布局调整工作通知》。根据规定,青岛第十中学、青岛第十一中学、青岛第十三中学、青岛六十中学将停止办学,其学校教职工、学生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分流安置。青岛十一中普通高中部(含综合高中)教职工(含离退休教职工)、学生并入青岛九中;女专部教职工、学生并入青岛艺校,青岛艺校加挂青岛女子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牌子。青岛十一中现有场地、校舍、资产及债务并入青岛九中,女专部教学仪器、设备及有关经费划转青岛艺校;青岛十一中停办。
2011年6月8日,青岛市教育局发布《青岛市教育局关于撤销部分学校建制的通知》,根据《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市区部分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青政办发〔2008〕58号),经市编委办研究确定(青编办字〔2011〕42号),撤销山东省青岛第十中学(青岛艺德实验学校)、山东省青岛第十一中学(青岛女子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山东省青岛第十三中学(青岛日语实验中学)和山东省青岛第六十中学。调整后山东省青岛第五十二中学(青岛艺术学校)加挂“青岛女子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牌子,其他机构编制事宜不变。
既能考大学又能考高职,拥有多条出路的综合高中曾经是青岛十一中的主打教学“品牌”,随着十一中的停办,综合高中在岛城也逐渐成为一个历史名词。而随着十一中并入青岛九中旗下,从此历史悠久的青岛第十一中学在青岛市的教育界编制中彻底消失。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重新编辑整理发布,添加图片源自青岛档案信息网、青岛市北档案馆、青岛新闻网、收藏网等,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