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将军(聂将军和小姑娘)

2022-04-16 13:50:23 来源:

聂将军(聂将军和小姑娘)

聂力和父亲聂荣臻很像,低调、内敛、从不争功。信奉的就是少说多做的原则。尤其是不喜欢记者的采访。一有记者到来,平时和蔼可亲的聂大姐就像是变了一个人。有一次下午,秘书送文件过来,看到聂力正在秘书的办公桌上接电话,她面带笑容,口气和蔼地说:“对,聂力同志不在,她去开会了……”放下电话她对秘书说:“我刚才当了一会儿秘书,那个电视台的记者就交给你了,对他一定要热情。不过你是知道的,我一贯不愿意宣传自己,希望你能配合。”说完,她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拿上公文包到大楼那边去了。她凡事都喜欢自己干,轻易不麻烦别人。但是有时候也是有力所不逮的地方,她也是会在一边打打下手。当上将军以后,将军的将校呢从来不穿,而是穿尉官的粗布衣服,她说这样干活方便,脏了衣服也不心疼。有一年装修房子,她跑前跑后帮着粉刷,干了整整一天,工人还以为她是家里的帮佣,临走时还一个劲夸奖她能干。

她向来是十分朴素的,这除了老一辈革命家的熏陶以外,更多的还是和她童年的经历有关。聂力的童年是很苦的,刚出生没多久,父亲聂荣臻就去了中央苏区。后来四五岁的时候,母亲张瑞华又把她交给了一位革命同志毛齐华的母亲抚养,自己去追随了丈夫的脚步。毛奶奶带着聂力省吃俭用。快过年了,毛奶奶一个人出去外面讨饭,能要到一点就是一点。有时候只有一小块年糕带回给等在家里的聂力吃,就算是过年了。看着这个孤苦伶仃的孩子,毛奶奶经常抱着她忍不住落下泪来。她知道这孩子的父母和自己的儿子一样去闹革命啦,“孩子不管生活有多难,我一定要把你养大,我要对你父母亲有个交代啊,这样才对得起我的儿子。”

辛苦的生活早早教会了聂力独立,等到聂力年纪稍稍长起来的时候,老奶奶的年纪也已经很大了。也没有办法像以前那样经常出去讨饭吃。一切都只能靠聂力自力更生。虽然还只是一个孩子,但为了生活,聂力出去当过雇工带孩子,洗衣做饭,储草,放牛,喂猪,种地,割麦,插秧什么活都干过。她小小的身躯,肩负着人生的苦难,可是她却咬着牙一句话也不说。因为生活首先要的就是活下去,而要活下去,对于此时的聂力来说,没有别人只能靠自己。

没有父亲的关怀,也没有母亲的关爱,有时候看着家门口走过的别人家的孩子,在父母的怀里撒娇,她的的眼睛里总是噙满了泪水,忍不住去思念那虚无缥缈的父母,爸爸妈妈,你们到底在哪里?你们什么时候来接我呀?

周围一些穷苦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看到她总是说这孩子多可怜,她家大人呢?可是谁也说不清楚,她到底从哪里来,今年几岁了,她也不知道自己真实的年龄,甚至不知道自己真实的姓名。而对于这些同情以及可怜。聂力嘴上什么都不说,心里却满满都是委屈,她不需要这些同情。那些人的抚慰好像是一根根刺插进了她幼小的心灵。也因为这样,她比其他的孩子更加敏感。别人对她一点点的好,她总是要加倍去回报。可别人对她的这些同情,对于聂力来说反而是一种负累,只能让她更加思念自己的爸爸妈妈。白天她更加用力的去做工干活,夜晚抱着自己的被子躲在被窝里的聂力忍不住让思念慢慢侵蚀弱小的身躯,而这一切的一切对一个未成年的孩子,精神和思想的压力都是不可负担的。

没有其他地方可以去倾诉,她也不想去倾诉,她不想让别人看见自己的软弱,虽然年纪小,但是苦难的生活让她早早的就明白了。生活是靠着自己的双手一点一滴创造出来的,而不是别人施舍的。要靠自己的顽强和双手来养活自己。

聂荣臻一家

她不喜欢去乞求别人,因为这点点的祈求,会让她丧失自己仅有的一丝尊严。生了病她就自己咬牙扛着,有一次聂力得了疟疾没有药,只好蹲在屋檐下晒太阳,期盼着阳光的温暖来治好自己的病。还有一次在田里采棉花的时候,不小心被割伤了手,血流不止,她迅速抓了一把土来捂住手指,鲜血染红了泥土,可是她毫不在意,继续工作着。没有钱就没有药,伤口很快就化脓溃烂了,几年过去了都没有好,骨头都露出来了。尽管这样,她还忍着钻心的疼痛下地干活。周围那些贫苦的大伯大娘们都同情的说,这孩子小小年纪受了这么多的苦,她的父母在哪里呀?

而那时的聂力内心有一种别样的倔强。她必须要坚强起来,也定要坚强起来,只有这样她才能挺过这悲惨的童年,也是在这样的日子里她学会了如何保护自己,如何应付和处理各种情况。

后来为了生活,聂力又去了家纺纱厂当童工,瘦小的她负荷着超强的劳动,每天的工作从早到晚,可是得来的钱却连吃饱饭都难。可是在这里她好歹还能继续活下来,她挨过了资本家和工头的皮鞭,她亲眼目睹了日寇的残暴和旧社会的黑暗,她和穷人家的子女一样遭受过苦有过恨,在拥挤的像集中营一样的工厂宿舍里,她和住上下铺的小姐妹们一起相依为命。她幼小的身躯里面爆发出了强大的能量,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自己活下来。

活下来,活下来,爸爸妈妈才可以找到自己,自己才可以见到那只有在梦里才能梦到的父母。每次在一夜中醒过来,泪水将枕头都给浸湿了。多少次看着梦里面渐行渐远的父母,她蹒跚着向他们跑去,看着他们满脸微笑,可是自己却怎么也抓不住他们,她无处彷徨。可是在现实里面,她却一定要装出那坚强的样子,她只有坚强下去,只有这样,只有这样,她在梦里的一切才真的有可能实现。

后来抗战胜利了,此时的张瑞华和聂荣臻已经有十几年没有见过女儿了,聂荣臻手里有一张聂力小时候张瑞华带她去公园拍的儿童照。照片已经被摩梭得很旧了。每当想念女儿的时候,聂荣臻就会拿出这张照片来看看。而现在抗战胜利了,自己也终于有条件去见见女儿啦。

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孩子到底去了哪里?夫妻俩并不知道,张瑞华只记得当时把孩子寄养在革命同志毛齐华的家里。于是经过千辛万苦的寻找,张瑞华终于找到了在上海工作的地下党员毛齐华,通过联系,毛齐华回到家终于找到了聂力。

聂荣臻和女儿聂力以及外孙女菲菲

当时国共两党的关系还是十分紧张,内战可能一触即发,为了不暴露目标,毛齐华带着聂力坐着小木船去找爸爸妈妈。小木船摇啊摇。聂力在脑海里面幻想着爸爸妈妈的样子,可是却怎么也拼凑不出来。

终于到达了江苏淮阴,新四军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承了情地接待了她,向她介绍了父亲聂荣臻的情况,过了没多久,党组织又派人把聂力送到了北京军调处。在那里叶剑英拿着一张照片对她说,看这就是你的爸爸,记住他的样子。

1946年4月,聂力终于见到了自己的父亲聂荣臻。他长得和照片上一模一样。聂力至今还清楚地记得,父女分别15年后第一次相见,他们两个长得是那么像,而且那么的亲密,就像是从来没有分开过一样,虽然聂力讲的是上海味的普通话,聂荣臻讲的是川普。两个人互相都听不懂对方,但是有母亲在一旁翻译着,父女俩还是聊得十分热闹。

聂荣臻不管走到哪里都要带着女儿。还常忙里偷闲亲自教她文化知识,耐心给她讲道理,什么是共产党,什么是国民党,是共产党把她从魔窟救出来的。聂力小的时候不懂得这些。等她渐渐长大了,见到了父亲,听到了父亲给她说的那些道理,她才知道正是因为有了父亲以及父亲这样的人,有了共产党这样的组织,才会把她从火坑里面救出来。父母亲之所以丢下她,也正是为了去拯救像她这样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

聂力心里仅有的那一点点埋怨也消失殆尽了,她理解了父亲。同时也在心底里暗暗发誓,自己一定要去做一个像父亲这样的人。

1947年,聂力进入了小学学习,当时他们一个班总共有7个学生,她是年纪最大的一个。解放后聂力又去了师大女附中读书,师大女附中有许多高级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的女儿在这所中学读书,校园里都是漂亮的姑娘。他们聚集在一起总是在讨论谁的衣服更漂亮,谁的鞋样式更新,可是在同学们的眼里,聂力却好像是一个灰姑娘,即便是寒冷的冬天,也穿着一身灰色的布棉袄布棉裤布棉鞋,腰部外面还系着一根皮带。如果别人不说,没有人知道她是聂荣臻元帅家的千金。

可是大家并没有因此而瞧不起她,相反提起聂力,他们都交口称赞,因为聂力是学习最刻苦最用功的一个,虽然读书的时间很晚,但是比起来她的学习成绩却是最好的。

为什么聂力学习如此刻苦,其实这跟父亲说的一句话有关。父亲说现在国家解放了,国家要建设,我们就需要更多有真才实学的人啊。聂力把这句话深深的记在了你的心里时刻不敢忘记。她永远记着,小时候吃过的那些苦,那些寒冷的冬天,吃不饱穿不暖,而现在这一切都改变了,因为有父亲这样的人得奉献才有了现在的生活。自己作为革命后代,现在自己需要去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她想要去改变这个社会,为这个社会的建设,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而这些她都需要自己有着充沛的知识。

1953年聂力高中毕业的第2年,她已经21岁了,考入了留学苏联的预备班,她把老一辈革命家的教导深深的记在心里,把父母的期待背在了肩上,迈进了苏联列宁格勒精密机械与光学仪器学院的大门。

在苏联寒冷的冬天里聂力依然保持着自己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穿梭在寒冷的校园里,她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的吮吸着营养分,她的知识日积月累迅速汇聚着,她知道当自己回到祖国的那一刻,她将会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添砖加瓦。

家庭固然对每个人都有深远的影响,可是谁也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然而每个人从家庭中走出,都将踏上自己奋斗的路,聂力常说,老一辈在枪林弹雨里浴血奋战,打天下,建立了新中国,我们不能坐享父辈打下的天下,而要真正把自己当成新中国的建设者。

聂力回国后长期从事着科研工作。她工作总是冲在最前头。说实在话,她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是元帅的女儿有什么了不起的,因为尽管是作为元帅的父亲在工作中也是以自身作为表率。建国后,聂荣臻主管科研工作,聂力刚回国的时候,他就对女儿说:“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着困境。我们要造原子弹,可是苏联专家都撤走了,”但是他的脸上没有一丝一毫的沮丧,反而是充满了斗志,“就算没有苏联的帮助啊。我们也必须搞出原子弹,因为原子弹作为标志的尖端武器,哪怕别的国家在威胁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有足够的力量进行反击。”

朝鲜战争的时候,美国人就曾经威胁中国军队,如果不撤军就将使用原子弹,这是美国人对自己的核讹诈,因此中国人一定要造出属于自己的原子弹。这不但是大国的信心,也是大国的力量和使命。听了父亲的这一段推心置腹的言论,此时的聂力明白了自己接下去的使命,那就是一定要造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原子弹。

她感到自己的肩头是沉甸甸的,可是却又充满了信心。没有什么是干不成的,童年的经历告诉她。只要敢想,那就一定要敢做。聂力的身上有着一股子韧性,这种韧性让她即使面临着再艰难困境的时候都蓄满了力量。

她做事和父亲很像,那就是所有事情都要亲力亲为。用她自己的话说,只有当你自己冲在前面了,那么别人才会信服你,觉得,哦,原来你说的事情是真的会做到的。其实这也是父亲教会她的。那是1966年的10月,我国决定在本土进行两弹结合试验,这是我国第一次进行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当时聂荣臻年事已高,而且体弱多病。但是他还是亲临现场,和现场的实验人员一一握手。这双曾经在战场上指挥过战斗的双手,现在依然温暖有力给了他们强大的信心。可是随行的护卫人员却是满脸担忧,因为离发射地很近,一旦发生什么意外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当聂荣臻的眼神扫过他们的时候,他们的心里却又忽然放松了下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作为一个国家的元帅,聂荣臻心里有自己的考量,这个导弹一定要发射成功,这是聂荣臻的信念,也是一个国家的底气。而如果导弹发射失败了,那么这个共和国的元帅也必然要与他亲自领导的国防科技事业与祖国的发射场共存亡。

导弹发射的那一天,戈壁滩上风很大,黄沙飞舞像鞭子一样抽打在人们的身上,聂荣臻在发射控制中心详细听了专家们的汇报,虽然天气很不好,并不是一个适合发射的日子,但是聂荣臻却当即拍板,实验照常进行,他坐在椅子上亲自监督着导弹与原子弹的电气设备对接,镇静的目光注视着操作手们。这一天兰新铁路停运,西北航空线关闭,新疆兰州军区数十万官兵进入紧急戒备状态,发射场附近数以万计的居民疏散隐蔽,而聂荣臻却在此时亲自到了发射现场,观察着导弹核武器的吊装对接,瞄准校零和发射前的各项测试检查。他信心十足,看着导弹按照既定的轨道飞向落点,顺利爆炸了。聂荣臻难以抑制脸上的喜色,亲自打电话向周总理报告胜利的喜讯。

而在一旁目睹了全程的聂力内心却是对父亲充满了崇敬,她被父亲这种临危不乱的风采深深折服,而她的内心也是暗暗下了一个决心,自己一定要成为一个像父亲这样的人,工作拼命付出,深入第一线。

聂力用现在时髦一点的话来形容就是一个“大女人”,独立自主,能靠自己的就绝不靠别人。即使这个人是自己的丈夫也一样。她的丈夫丁衡高也是一位科研人员。朋友总说,聂力你是元帅的女儿应该找个门当户对的夫婿,但是聂力有自己的想法。她是一个十分注重自己事业的人,她不希望家庭成为自己的负累,或者被家庭牵绊住自己事业的手脚,而丁衡高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他是聂力在苏联时候的校友,后来回了国两个人就结合了,丁衡高在生活中不但对她全力支持,在工作中也是她的助力,可以互相帮助。可以说两人的结合,对于生活以及事业上来说都是如鱼得水,十分贴合,这不但是聂力自己选择的好,更多的还是聂力在做人处事上自己的智慧。

和一些女同志聚会的时候,双方经常会称呼为张太太李太太,可是她却不不想别人叫她丁太太。因为她不想自己被太太两个字去称呼。她觉得她自己就是聂力,而不是任何一个人的附庸。有人说,女性心理最突出的弱点就是深层心理存在的依赖感,女性容易依赖别人,尤其是依赖男人,把男人视为主心骨,顶梁柱,特别是面临困难危险的时候,她们似乎更加离不开男人。心理学家把女性的这种心理称为寻求保护的本能。由于依赖过多,结果造成了自身的退化。

可是聂力并不同。从记事起,她就要靠自己的双手自食其力,生活的磨难使她懂得要靠自己创造和劳动成果,证明是自己的价值,她既不想躺在父亲的功劳簿上,也不想靠在丈夫的背上享清福。从70年代,她就开始主持科研工作,那时候她被分派去做测量船的研制工作,工作很苦,可以说从无到有,当时项目的地点放在上海,聂力跟所有人一样工作不分白天黑夜,为了赶进度,经常要加班熬夜。当时夜宵没有补助。聂力就经常带着同志们去上海的小弄堂里面吃馄饨。同志们都说她是个和蔼可亲的老大姐。

80年代的时候,聂力成为国防科技界第一个被授予少将军衔的女军人。后来她又被委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参与领导了银河亿次机和其他军用电子计算机系统的研制工作,作为工作组的领导,她也是带头冲在了工作的最前线。

她特别重视科研人才,用聂力的话说那就是电脑指示执行命令,而人是发布命令的,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贵的。而这也是她从父亲的身上得到的,那就是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那时候有一位负责计算机图形绘制的乔教授得了肝癌,进了医院。聂力就亲自打电话给国防科工委联系514医院的领导,请他们马上安排病人住院,尽一切努力抢救病人。

当乔教授临近生命的终点的时候,他从剧痛中清醒了过来,看到聂力站在病床前,他知道聂力已经尽了所有的努力去拯救自己,泪珠顺着他苍白瘦削的脸庞落了下来,他挣扎着坐了起来,使尽全力给这位女将军进了一个军礼。士为知己者死。这个坚强的男子汉忍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病痛,坚持工作,不曾掉过一滴眼泪,可是当面对这个为了自己付出了许多的女将军,他依然忍不住流下了泪水。

聂力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她是懂得在科研攻关中凝聚力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靠凝聚力,父辈们用小米加步枪战胜了洋枪,洋炮组装起来的敌人,今天,她同样需要靠着这样坚强的科技队伍的凝聚力去攻克高科技的难关。她常说国防科技要靠群体攻关,我只是其中的一员。

当时银河1号的研制放置在湖南长沙,长沙的夏天十分炎热,聂力还是和科研人员一起工作在第一线。她的身体并不太好,几十年来从未正式休过假,已经60多岁了,血压又很高,秘书劝她去休息,可是她拒绝了,说研制银河系的同志不也是没休息嘛,越是最艰苦的时候,我们越是应该在第一线。

她永远也忘不了中国将要进行第一颗氢弹实验的时候,当时父亲已经病得很重了,周总理亲自打电话给他,让他不要再去现场了,可是父亲依然像每一次执行发射任务一样巡视现场,成功指挥了实验,父亲给女儿做出了榜样,而女儿永远把父亲作为学习的楷模。

于是在这样难熬的酷暑里面,即使太阳再猛烈也抵挡不过女将军内心的那一团烈火,她出现在银河系研制的一个个关键岗位上,克服了一个个技术难点,她那昂扬的劲头,让年轻人也自叹弗如。

一些科技人员戏称聂力是雷达表,永不磨损,永不停步。也正是因为聂力的身先士卒,所以当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各大企业来拉拢聂力手下的科研人员,他们却始终不为所动。高薪聘不走,出国也吸引不去,他们的知识可以给自己带来巨大的财富,他们也知道军人的天职就是无私奉献,即使补助很少,可是在聂力的感召下,却甘于贫穷,无怨无悔。

而也正是在聂力的主持下,在一众科研人员的努力奋斗下,银河机终于成功完成了,在国防科技大学为银河一号机研制成功而召开庆功大会上,聂力出现在主席台,全校师生报以深深的掌声。聂力无私的奉献,得到了所有人的敬重。

1992年父亲聂荣臻去世了。临别之际他深情地看着女儿,嘶哑着喉咙,非常吃力地说:“你的童年受了很多磨难,你能有今天,完全是由于党对你的教育和培养,你的成长历史应该写下来,很有教育意义。同时我也非常感谢你的母亲,没有你的母亲就没有我们全家今天的团圆,你要好好照顾母亲啊。”

聂力的眼里满含着泪水,他知道父亲对母亲有着同志情战友情和相濡以沫64年的夫妻情,而也正是母亲在童年对自己的保护,才有自己的今天。

父亲最终还是走了,很安详,也很满足,聂力看着父亲的遗体失声痛哭,聂荣臻这一辈子历经艰难,始终没有动摇过对革命事业的赤诚之心,他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寻找过一条科技救国的道路,尽管道路是艰辛的,但是他却一直勇往直前,绝不后退。聂荣臻曾经对聂力说,我这一辈子最为欣慰的就是看到女儿和女婿继承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国防科技事业。他感到十分欣慰,而聂力夫妻俩,对科研工作一干起来就不分昼夜,经常忘了吃饭和睡觉的那股拼搏劲上,聂荣臻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候的影子。

聂力也知道,这是自己对父亲精神的一种传承,她也愿意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她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在了祖国的科研事业上。和丈夫丁衡高也没有说出去旅游旅游,疗养疗养,放个假,轻松轻松,她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自己的事业。有人问他说你有没有过遗憾,她总是笑着说,看来只有等到我退休以后,才可以和丈夫出去,放松放松嘛。

一岁零四个月的时候,父亲聂荣臻离开了她,到苏中央苏区参加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5岁的时候又离开了母亲。孤零零地在贫苦农民家庭里艰难困苦中挣扎长大。虽然后来回到了父母的身边,可是她一直都认为是父母生下了她,而党培养了她,她的童年历经艰难困苦,却让她懂得了人生,磨练了她坚强的意志。而现在她已经年老体衰,却依然像年轻人一样拉满了弓弦,出差回来也舍不得休息一天,就投入了紧张的工作,虽然身体上经常会让她力不从心。走的时间长了膝盖也会有阵阵发疼的感觉,可是当一想到工作,她的身体里又充满了活力。

在文章的最后,让我们一起向这位为了祖国的科研事业奉献了一生的女将军致敬,终生战斗的人终生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