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考研题目(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

2022-03-31 12:53:37 来源:

2022年南京财经大学《812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

目录

南京财经大学812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南京财经大学812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南京财经大学812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三)

弘博学习网————各类考试资料全收录

内容简介

本书精心编制了南京财经大学“812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3套模拟试题,并给出了详细答案。模拟试题参照真题的命题风格和出题思路编制,是很有价值的复习资料。

弘博学习网————各类考试资料全收录

南京财经大学812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第一部分 微观经济学部分(共75分)

一、名词解释(3×5分=15分)

1消费者剩余

答: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其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消费者剩余的产生是由于不同消费者对同一种商品的不同数量评价不同,因此他们对这种商品的不同数量所愿意做出的最大支付也就不同。在厂商不能对消费者索取差别性价格的条件下,决定市场价格的是边际购买者(或边际购买量),他正是对这一产品评价最低的消费者。这样,那些非边际购买者(或边际购买量)就可以获得额外的“津贴”,这就产生了消费者剩余。

若某产品需求函数为P=D(x),P1和X1分别代表成交价格和成交量,则从x=0到x=X1时,

是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数额,P1X1为实际支付的数额,于是消费者剩余(用CS表示)

2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答: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即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边际替代率递减是消费者偏好所普遍具有的一个特征。这是因为,当人们对某一种商品的拥有量增加后,人们就越来越不愿意减少其他商品来进一步增加这种商品。事实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暗含了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表明,随着一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其边际效用越来越小。而在这里,当商品1的消费量不断增加时,其边际效用不断减少,从而使它的替代能力不断降低;当商品2的消费量不断减少时,其边际效用不断增加,从而使它能够交换到的其他商品的数量不断增加,因此,在这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表现为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3价格领导模型

答:价格领导模型是指假设领导者确定的价格是p,追随者把p作为既定价格接受,然后选择它的利润最大化产量,领导者根据追随者的选择再做出产量选择的模型。与古诺模型和斯塔克伯格模型关键的不同是它选择价格作为竞争的变量。均衡的计算如下:

①追随者利润最大化

由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MR=MC得p=c2′(y2),这个条件决定了追随者的供给曲线S(p)。

②领导者利润最大化

领导者认识到在其定价p时,追随者会供给S(p),则它可以出售的产量是R(p)=D(p)-S(p),即整个需求在除去追随者供给产量之后的数量。假定领导者有不变的边际生产成本c,则对于任意的价格p,它可以实现的利润就是:π1(p)=(p-c)[D(p)-S(p)]=(p-c)R(p)。为使利润最大化,领导者要选择满足MR=MC的价格和产量组合。

二、简答题(3×10分=30分)

1简述需求价格弹性与企业总收益的关系。

答: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提供该商品的厂商的总收益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可归纳为三种情况。

(1)当Ed>1,即需求富有弹性时,总收益与价格反向变动,即它随价格的提高而减少,随价格的降低而增加。这是因为,当Ed>1时,厂商降价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增加率大于价格的下降率。这意味着价格下降所造成的销售收入的减少量必定小于需求量增加所带来的销售收入的增加量。所以,降价最终带来的销售收入值是增加的。相反,在厂商提价时,最终带来的销售收入值是减少的。

(2)当Ed<1时,即需求缺乏弹性时,总收益与价格同向变动,即它随价格的提高而增加,随价格的降低而减少。这是因为,当Ed<1时,厂商降价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增加率小于价格的下降率。这意味着需求量增加所带来的销售收入的增加量并不能全部抵消价格下降所造成的销售收入的减少量。所以,降价最终带来的销售收入值是减少的。相反,在厂商提价时,最终带来的销售收入值是增加的。

(3)当Ed=1时,总收益和价格的变动没有关系。这是因为,当Ed=1时,厂商变动价格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率和价格的变动率是相等的。这样一来,由价格变动所造成的销售收入的增加量或减少量刚好等于由需求量变动所带来的销售收入的减少量或增加量,所以,无论厂商是降价还是提价,销售收入值是固定不变的。

2生产的三个阶段是如何划分的?为什么生产者通常会选择在第二阶段生产?

答:(1)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是在假定生产技术水平和其他要素投入量不变,只有劳动投入可变的条件下,以劳动投入多少来划分的生产不同阶段。

具体而言,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是根据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来划分的。如图1所示:第Ⅰ阶段,平均产量递增阶段,即劳动平均产量始终是上升的,且达到最大值。这一阶段是从原点到APL、MPL两曲线的交点,即劳动投入量由0到L3的区间。第Ⅱ阶段,平均产量的递减阶段,边际产量仍然大于0,所以总产量仍然是递增的,直到总产量达到最高点。这一阶段是从APL、MPL两曲线的交点到MPL曲线与横轴的交点,即劳动投入量由L3到L4的区间。第Ⅲ阶段,边际产量为负,总产量也是递减的,这一阶段是MPL曲线和横轴的交点以后的阶段,即劳动投入量L4以后的区间。

图1 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

(2)首先,厂商肯定不会在第Ⅲ阶段进行生产,因为这个阶段的边际产量为负值,生产不会带来任何的好处。其次,厂商也不会在第Ⅰ阶段进行生产,因为平均产量在增加,投入的这种生产要素还没有发挥最大的作用,厂商没有获得预期的好处,继续扩大可变投入的使用量从而使产量扩大是有利可图的,至少使平均产量达到最高点时为止。因此厂商通常会在第Ⅱ阶段进行生产,虽然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下降,但是总产量还在不断增加,收入也增加,只是增加的速度逐渐减慢,直到停止增加时为止。

3简述完全垄断与寡头垄断的区别。

答:(1)完全垄断通常称为垄断,是这样一种组织,在这种市场组织中,一种产品市场上只有一个卖主。对于垄断者所出售的产品,市场上不存在相近的替代品。寡头垄断指那种在某一产业只存在少数几个卖者的市场组织形式。如果一个产业只存在两个卖主,就称为双寡头垄断。

(2)如果说完全竞争的市场是市场组织的一种极端形式,那么完全垄断的市场是市场组织的另一种极端形式。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一种产品有众多个厂商生产,而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只有一个厂商生产。而在寡头垄断上,则是由少数几个厂商生产一个产业的全部或绝大部分产量,因此每一个厂商的行为都会对该市场发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3)完全垄断市场上只有一家厂商,而寡头市场上,则存在很少的几家但不是唯一的厂商;完全垄断所生产的产品只有一种,没有接近的替代品,而寡头厂商的产品可以是同质的也可以是有差别的;对价格的控制能力垄断厂商要强于寡头厂商;进入一个垄断行业比进入寡头行业要难,实际上垄断市场和寡头市场是很相似的,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差别而已。

三、计算题(1×10分=10分)

已知某完全竞争的成本不变行业的单个厂商长期总成本函数为LTC=Q3-4Q2+10Q,求:

(1)该行业实现长期均衡时单个厂商的产量和市场价格。

(2)当市场需求函数为Q=200-10P时,行业长期均衡时的企业数目。

(3)当行业长期均衡时市场需求的价格点弹性是多少。

解:(1)完全竞争行业的单个厂商在最低平均成本处实现长期均衡。由长期总成本函数LTC=Q3-4Q2+10Q,可得长期平均成本LAC=LTC/Q=Q2-4Q+10。令其一阶导数为零,得2Q-4=0,得出最低平均成本处单个厂商的产量Q=2。因平均成本函数二阶导数大于零,此时最低平均成本为LAC=Q2-4Q+10=6,市场价格P即为6。

(2)因为是成本不变行业,所以行业的供给曲线就是水平线P=6,代入市场需求函数Q=200-10P得整个市场的产量Q=140,因此行业长期均衡时的企业数目n=140/2=70。

(3)当行业长期均衡时,将dQ/dP=-10,P=6,Q=140代入到需求价格点弹性计算公式Ed=-(dQ/dP)·(P/Q),得:Ed=-(-10)×6/140≈0.43。即当行业长期均衡时市场需求的价格点弹性为0.43。

四、论述题(1×20分=20分)

结合图形讨论并比较一下完全竞争市场、古诺双寡头市场、独家垄断市场各自在均衡条件下的产量情况。

答:(1)完全竞争市场在均衡条件下的产量情况

在长期中,所有生产要素投入量是可变的,完全竞争厂商通过对全部生产要素投入量的调整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在完全竞争市场价格给定的条件下,厂商在长期生产中对全部生产要素的调整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最优的生产规模的选择,二是对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决策。在长期中,厂商达到长期均衡:P=AR=MR=LMC=SMC=LAC=SAC,利润为0。长期均衡使得价格等于最低长期平均成本。如图2所示。

图2 完全竞争市场在均衡条件下的产量情况

可以看出,当完全竞争市场达到长期均衡时,该厂商不仅在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点生产,而且在短期也是在平均成本最低点生产。这说明,在完全竞争情况下的生产规模和产量都是适度的,短期平均成本也是最小的。厂商在这种状态下从事生产活动,垄断利润为零,因而社会资源能够得到最佳配置和获得最充分的利用。另外,由于完全竞争的作用,可以使均衡价格降低到最低点,从而消费者也可以从中获得福利,所以完全竞争市场模型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经济模型。

(2)古诺双寡头市场在均衡条件下的产量情况

在寡头市场上,厂商的需求曲线不太确定,没有统一的寡头厂商均衡模型。一般认为,寡头市场是与垄断市场比较接近的市场组织。在长期均衡时,寡头厂商的产品的均衡价格比较高,产品的均衡产量比较低。

(3)独家垄断市场在均衡条件下的产量情况

垄断厂商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也必须遵循MR=MC的原则。如图3所示,MR与MC的交点所对应的产量即为均衡条件下的产量。在垄断厂商利润最大化MR=MC下,垄断厂商的产量低于竞争性市场情况下的产量,因此是帕累托低效率的。

图3 独家垄断市场在均衡条件下的产量情况

(4)比较分析

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和寡头市场的简要比较如表1所示。

表1 三种市场类型的比较

第二部分 宏观经济学部分(共75分)

五、名词解释(3×5分=15分)

1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

答:(1)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MPC)指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其公式为:MPC=∆C/∆Y。按照凯恩斯的观点,收入和消费之间存在着一条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的增加多。因此,一般而言,边际消费倾向在0和1之间波动。作为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之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被凯恩斯用来分析造成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原因。

(2)边际储蓄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ing,MPS)指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储蓄部分的比率,即MPS=∆S/∆Y。一般而言,边际储蓄倾向也在0和1之间波动。

因为全部新增收入要么用来消费,要么用来储蓄,所以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之和恒为1,即MPC+MPS=1。

2自动稳定器

答: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通常具有自动稳定器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和公司所得税、失业补助和其他福利转移支付、农产品维持价格以及公司储蓄和家庭储蓄等。例如,在萧条时期,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减少,政府所得税收入自动减少,从而相应增加了消费和投资。同时,随着失业人数的增加,政府失业救济金和各种福利支出必然要增加,又将刺激个人消费和促进投资。

但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配合需求管理来稳定经济,而本身不足以完全维持经济的稳定;它只能缓和或减轻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的程度,而不能改变它们的总趋势。因此,还必须采用更有力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措施。

3索洛剩余

答:索洛剩余又称索洛残差,是指不能为投入要素变化所解释的经济增长率。具体而言,索洛剩余是指在剥离资本和劳动对经济增长贡献后的剩余部分。一般认为,剩余部分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部分。

索洛剩余用公式可以表示为:∆A/A=∆Y/Y-α×(∆N/N)-β×(∆K/K)。式中,∆Y/Y为总产出增长率,∆N/N为劳动的增长率,∆K/K为资本的增长率,α和β分别表示劳动份额和资本份额,∆A/A为索洛余量。因此,根据公式,当知道了劳动和资本在产出中份额的数据,并且有产出、劳动和资本增长的数据,则经济中的技术进步可以作为一个余量被计算出来。

六、简答题(3×10分=30分)

1完全竞争经济实现一般均衡是否意味着充分就业?政府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实现高就业目标的做法是否正确?并阐明理由。

答:(1)经济中实现一般均衡意味着充分就业,即消除了“非自愿失业”,仅限于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因为按照古典经济学理论,劳动市场的工资和价格具有伸缩性,实际工资可以调整到劳动供求相等的水平,从而使劳动市场处于平衡的状态,这种状态在宏观经济学里就被称为充分就业状态。平衡的劳动市场是一般均衡市场的组成部分,所以一般均衡就意味着充分就业。

(2)政府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实现高就业目标的做法不一定正确。

政府实施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经济的合理性在于:在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权衡取舍的关系,政府可以通过政策选择来调整失业率。同时,根据凯恩斯的需求不足理论可知,由于在短期工资和价格存在刚性,市场并不能快速的实现出清,等待经济自动恢复充分就业状态时期是漫长而痛苦的,尤其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期,需要政府迅速而及时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促进经济复苏,增加就业。

然而,政府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经济不一定正确,它存在以下不合理性:

①长期宏观经济政策失效。在长期,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此时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只会引起物价水平的上涨,对实际经济产出和就业没有影响,宏观经济政策失效。

②政策的运行存在时滞。宏观经济政策存在内在时滞和外在时滞,政府认识总需求的变化,变动财政政策以及乘数作用的发挥,都需要时间。当政策开始发挥作用的时候,可能经济早已摆脱萧条,步入高涨,政府的政策可能只会取得相反的作用。

③不确定性。实行财政政策时,政府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不确定性:乘数大小难以准确地确定;政府必须预测总需求水平通过财政政策作用达到预定目标究竟需要多少时间,而在这一时间内,总需求特别是投资可能发生戏剧性的变化,这就可能导致决策失误。

④动态不一致。动态不一致性指决策者提前宣布政策以影响私人决策者的预期,然后在这些预期形成并发生作用后又采用不同政策的倾向。决策者违背自己以前作出的宣言,主要是由于决策者有改变政策,不履行诺言的激励。动态不一致问题的存在,会使得政府信誉受损,从而可能会使得经济政策难以奏效。

综上所述,可知政府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方法不一定正确。

2作图说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并解释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答:总需求曲线反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处于均衡时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的关系。总需求曲线可以由IS-LM模型推导出来,推导过程如图4所示。

图4 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如图4所示,当价格P的数值为P1时,此时的LM曲线LM(P1)与IS曲线相交于E1,将P1和对应的国民收入y1标在图4下图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D1。假设P由P1下降到P2。由于P的下降LM曲线移动到LM(P2)的位置,它与IS曲线的交点为E2。将P2和对应的国民收入y2标在图4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D2。按照这样的方法,从而可以得出总需求曲线AD。

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中可以看到,总需求曲线表示社会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反方向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表示,价格水平越高,需求总量越小;价格水平越低,需求总量越大。

3比较分析凯恩斯学派、新古典学派以及实际经济周期学派对经济周期的解释及政策建议。

答:(1)凯恩斯学派与乘数-加速数模型

凯恩斯主义者的经济周期理论是以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周期理论。汉森和萨缪尔森在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时间因素,建立了乘数-加速数模型来解释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

按照乘数-加速数模型,产量(或收入)与投资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造成了经济的剧烈波动。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周期表明市场调节的不完善性。在短期中,如果仅仅依靠市场调节,出现周期性波动就是必然的。根据乘数-加速数模型,只要政府对经济进行必要的干预,就可以改变或缓和经济活动,如采取适当政策刺激投资,鼓励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措施,就可克服或缓和经济萧条。

(2)新古典学派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引起经济波动的重大干扰来自政府,尤其是货币政策。新古典主义强调预期和未预期的货币政策变动对经济的不同影响。当货币供给增加或减少被预期到时,货币政策无效。相反,如果货币供给增加或减少未被预期到,人们不改变经济行为,实际工资、价格水平就不会保持不变,因而产出也会发生变化,引起经济波动。然而,这种情况只在短期存在,因为长期内人们迟早会认识到货币供应量增加,经济回到自然率水平。因此,政府的干预引起了经济波动。

(3)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简称RBC理论,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代表性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周期理论模型。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市场机制本身是完善的,在长期或短期中都可以自发地使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导致经济周期的根源主要是以技术冲击为代表的真实因素,经济波动是理性预期经济主体对技术冲击所引起的变动作出最佳反应来调整劳动供给和消费的帕累托最优调整结果,经济周期的任何时期都处于均衡经济状态,政府没有必要干预经济,而且干预反而会造成人们福利水平的降低。

七、计算题(1×10分=10分)

生产函数

(1)求人均生产函数y=f(k);

(2)忽视人口增长、技术进步,求稳态经济下人均资本水平、人均产量和人均消费水平;

(3)求黄金分割律经济时期人均资本存量、人均产量和人均消费水平。

解:(1)根据生产函数,人均生产函数

(2)经济稳态条件为∆k=s×f(k)-δk=0。

将人均生产函数代入经济稳定条件可得sk0.5-δk=0,求解得到人均资本存量k*=(s/δ)2。

代入人均生产函数可得人均产量f(k)=s/δ,人均消费水平c=(1-s)s/δ。

(3)若不考虑人口增加和技术进步,则黄金分割律经济时期的均衡条件为f′(k*)=δ,即0.5(k*)-0.5=δ。

于是人均资本存量k*=0.25δ-2,人均产量y*=0.5δ-1,人均消费水平c*=0.5δ-1-0.25δ-2。

八、论述题(1×20分=20分)

试述对萨伊定律和凯恩斯定律的评价。

答:(1)萨伊定律是法国古典经济学家萨伊在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提出的著名论点,即供给自动创造需求。这一命题的含义是:任何产品的生产除了满足生产者自身的需求外,其余部分总会用来交换其他产品,即形成对其他产品的需求。每个人实际上都是在用自己的产品去购买别人的产品,所以卖者必然也是买者。一种产品的供给增加,实际上也是对其他产品的需求增加;一国供给能力增加1倍,所有商品供给量增加1倍,购买力也同时增加1倍。一个自然而然的结论是:总需求总是且必定是等于总供给,经济总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需要指出的是,萨伊定律并不否认局部的供求失衡,他只是否定全面生产过剩的失衡。

(2)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著名的有效需求理论。凯恩斯在三个基本心理规律: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以及流动偏好规律的基础上,论证了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不足从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认为有效需求不足会使生产即供给不能扩大到充分就业的程度,从而导致了非自愿性失业的出现。在这里,不再是萨伊的“供给自动创造需求”,而是“需求会创造出自己的供给”,这便是凯恩斯定律,经济可能经常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以至于充分就业均衡只能被认为是一种特例。

(3)萨伊定律认为供给可以自发的创造需求,而凯恩斯的观点正好相反,他认为,需求创造供给,有效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相应地,两者的政策主张也不同。萨伊定律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认为依靠自然的经济秩序,所有的问题会得到完善的解决,经济总能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而凯恩斯定律则说明,仅仅依靠经济自身的力量,经济往往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在政策主张上,萨伊主张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而凯恩斯主义则主张政府干预。

弘博学习网————各类考试资料全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