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水利工程考研(考研水区和旱区有哪些地方)

2022-03-31 05:45:47 来源:

人们常说,根深才能叶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业大学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聚焦国家粮食安全、人民营养健康、乡村全面振兴、农业绿色发展等方面,把学问做到老百姓心坎里。

我校教师的工作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吉林梨树时,听取我校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保国教授汇报,指示“梨树模式值得深入地总结,然后向更大的面积去推广”。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时,对我校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段长青教授团队投身贺兰山东麓近十年,助推当地葡萄酒特色产业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大同时,对我校师生服务当地脱贫攻坚、助力打造有机黄花产业予以高度认可。

经过多年建设,我校由各地产业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科技小院、教授工作站、校外实验站及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组成的乡村振兴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可称为“三院两站一体系”。特别是,全校三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均有数十年的“扎根史”,成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典范。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国家野外站”),是重要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欧美等发达国家野外站起步较早,如英国洛桑实验站建于1843年,美国一批野外站有着近120年的历史。新时代,加强国家野外站建设成为应对国际科技竞争的迫切要求。我国《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明确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覆盖我国主要代表性区域和领域方向的国家野外站布局。

新世纪以来,学校“河北沽源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甘肃武威绿洲农业高效用水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河北曲周农业绿色发展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相继获批国家野外站,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国家野外站建设布局中发挥重要地位。“十四五”开局之年,我校3个国家野外站遵循“四个面向”,奋勇争先,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为了农业绿色发展美好未来

2018年7月22日,我校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及农业绿色学院举行成立仪式,农业绿色发展“两院”一下子引起了社会关注。3个月后,我校启动了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曲周)建设,依托曲周实验站这个已有45年光荣历史的野外站,推动把曲周打造成全国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县,进而把华北打造成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样板。

长期工作在曲周实验站的张宏彦感慨地说:“时间在变、形势在变、问题在变、环境在变、人也在变,但中国农大和曲周坚不可摧的合作关系没有变,‘责任、奉献、科学、为民’的曲周精神没有变。”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校师生扎根河北曲周46年服务乡村振兴的先进事迹被中宣部列为重大宣传典型,中央媒体对一辈辈师生的曲周故事进行了集中宣传。

为了深入研究农业绿色发展,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农业全产业链融合绿色发展战略与途径”,进一步聚焦绿色种植、绿色种养一体化、绿色食品生产与消费、全产业链与绿色发展融合等重大现实问题,以县域农业绿色发展策略与实现途径为主线,面向2050年我国全面实现“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目标,通过多学科交叉、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推动区域农业绿色发展,切实造福农民,探索一条农业全产业链融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多年来,以曲周实验站辐射带动,我校发展起来“科技小院”的“神奇”模式。目前,科技小院2.0版和3.0版如星罗棋布般在各地延展开来,以产业振兴来推动绿色发展,形成绿色生产、绿色加工和绿色产品为链条的新模式。曲周实验站的发展时空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2021年3月16日,“中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授牌仪式在曲周王庄科技小院举行。河北曲周农业绿色发展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既是农业科研的高地,也是科学家精神的高地,必将以新的姿态迎来建站50周年。以华北平原农业绿色发展为示范引领,东北、西北、长江经济带等农业绿色发展协同推进,大美画卷如在眼前。

绿洲农业高效用水科技攻坚

“2018年,我如愿来到石羊河实验站,开始扎根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开展农业绿色高效用水机制与调控模式研究。未来,我们有信心继续钻研农业绿色高效用水新技术,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水利研究生第一党支部书记、水院2018级硕博连读生李浩说,他曾在石羊河实验站长期开展试验。

甘肃武威绿洲农业高效用水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位于河西走廊东部、古丝绸之路的要冲——甘肃省武威市。这座研究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我校石羊河实验站,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1995年。26年来,一批批老师、学生从首都北京、从全国各地奔赴石羊河实验站,扎根祖国大地,研究中国问题,谱写了绿洲农业高效用水科技攻坚的一曲曲凯歌。

据学校新闻网《大观视线 | 浇灌出绿色的希望——走进中国农业大学石羊河实验站》报道,从石羊河实验站先后走出1位院士、3位长江、3位杰青、4位优青、2位青年长江、2位全国百篇优博、5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和500余名研究生。一批批毕业研究生已成为国家农业水利行业的中坚力量;目前每年还有70多位博、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在此从事科学研究与实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中关键在于一个“水”字。早在2003年4月,我校就成立了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聚焦瞄准农业节水、水资源与水环境、水旱灾害防治等重大问题,依托水资源与水环境、水利工程、农业工程、农业资源环境及农业生物等多学科交叉的优势,系统开展植物高效用水机制、农业与生态节水技术、水与生态的相互作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资源形成转化及水环境演变的影响,以及水资源持续利用、水环境整治、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研究,并与甘肃、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等多地建立科技合作关系,服务地方发展,造福农牧民群众。

我校师生扎根甘肃石羊河,传承学校的红色基因和精神文化,潜心开展相关研究,打造出以旱区水资源高效利用为主的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综合实验站,形成了“不畏艰辛、乐于奉献、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石羊河精神,成为培养“知农爱农 强农兴农”优秀农业人才的摇篮。

新时代的石羊河实验站勇毅前行。2021年8月,孙其信校长考察石羊河实验站,看望慰问在站工作的师生,并与各项试验的负责人进行深入交流,对实验站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评价,他勉励师生要不断攻坚克难,不断发扬农大人“以天下为己任,解民生之多艰”的精神,把实验站建成像英国洛桑实验站一样的百年老站。

草地生态系统恢复路在脚下

河北沽源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我校第一个国家野外站。沽源站作为我校草业科学研究站,最早成立于2000年1月,至今已有20余年。

为深入了解我校师生在沽源站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扎根史、创业史,2021年9月底,学校新闻中心记者奔赴这里进行深入采访,讲述了一篇篇动人故事。

这个国家野外站的研究工作定位,在于农牧交错带的草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21世纪初我国北方地区严重沙尘暴灾害的发生,使得相关研究的紧迫性越来越强。为此,野外站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包括设置了专门的气象、水文、土壤、生物等观测永久样地,建立了草地农田界面永久样地和风蚀观测场,搜集分析1970年以来262个农牧交错带县市的遥感影像、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等资料,建立20000亩牧草良种生产田等等。

我校草业专业的黄顶是沽源野外站培养的第一批博士生。2016年12月,黄顶到沽源县挂职,以基层为家,扎根实践,积极推动创建了种养结合草畜一体化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完成了富硒马铃薯、藜麦、肉牛育肥、草牧业等扶贫产业谋划、立项、实施,在张家口坝上4个贫困县进行全面推广示范,助力沽源县2019年实现脱贫摘帽。通过应用围栏封育、免耕补播、切根改良等技术措施,当地退化中的天然草地得到了明显复壮。

沽源野外站的研究工作团队先后荣获国家级奖、省部级奖10余项,取得发明专利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取得各项实用推广技术成果30余项,制定行业标准7项,登记牧草品种8个,为国家农牧交错带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9月17日,塞北管理区工委启动新的“坝上农牧交错区生态观测野外站”项目建设,不久的将来一个全新的野外站将成为科学精神的坝上坐标。

供稿:新闻中心综合

编辑:姜萍萍

责编:赵竹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