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考研(长夜将至各种版本)

2022-04-14 21:33:26 来源:


作者:补寒丹

此行远去,历经千帆,更应勇敢

期盼相逢,初心依旧,仍是少年

——题记

首都北京依然像一块巨大的魔力磁石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子前赴后继奔赴中国北方这座最具魅力的超级都市,在这里求学、成家、立业,在这里探寻生命的意义,实现自己的价值。

两年的研究生求学生涯,教会我最重要的两点东西,一是批判性独立思考,二是沉浸式自我驱动,这是我在北京两年收获的最宝贵的财富,这两点给予我的思维方式让我学会如何去与他人与社会更好地交互。

从中国南方小镇来帝都的我不过是那再渺小不过的沧海一粟,可我在这里遇见了一群温暖的人,经历了一些有趣的事儿,在北夏六月的时光里,纵然心有不舍却终须与你们依次别离,谢谢你们走进我的世界,教会我去体验什么是真正的爱与自由,给我留下一辈子的美好回忆,让我能不忘初心、勇敢前行。

夏至日,《千与千寻》再度上映,而我一直记得宫崎骏那一句“人生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你走完。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而今晚,我即将踏上由北京开往深圳的航班,踏上另一段崭新的旅程,回望过往,将时光沉淀;期看未来,当不负韶华。

一、时空移转:唯有成长

那是再熟悉不过的小院儿,那是课堂上再熟悉不过的同学,公元2017年3月19日晚九点半,我们都紧张的守候在沙滩北街15号院的门口等待最终的宣判,时间定格了我们的相遇;弹指两年,来到2019年6月28日,被拨穗的那一刻,定格了我们两年的求学生涯以及两年半的同窗情。

七年之前,是高考改变了我的整个人生;而今京城的两年求学生涯亦彻底改变了我的整个思维方式和我与世界交互的态度。不管是回家还是在网络上,总有不少人问你读研究生到底学了些啥?读完之后工作还不是只能挣那么点钱?脑子瓦特了居然还想读博?如果问我读研究生的意义在哪里?我认为:他在于你把之前的自己捏碎,在凤凰涅槃之后去遇见另一个崭新的自己;他在于你在陌生的环境里过招更多的牛人,在看到差距之后去探索自己的能力边界在哪里;他在于:你见识世界的繁华与喧嚣之后,从外向内,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和想要成为怎样的人?

  • 他不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更不会成为直通某些部门的天梯,他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一个你重塑自己的机会,一场你能奋不顾身去改变自己的历练。

正是他本身蕴含的无限魅力才驱使着一群又一群的中国大学生奔赴考研战场。

知识急速更新,研究生所教授的知识点也并非比书本上更为详尽,甚至还不如教科书体系化。那么专题式授课给学生的带来的最大收获到底是什么?我认为是链接,即现在流行的词汇:知识枢纽节点。特别是在上谢鸿飞老师和朱广新老师的民法课时感触最深,老师跳跃式的思维能够用一个知识点串联起整个民法体系而又不失重点,通过一个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改革路径就能将整个物权法体系信手拈来。在张志钢老师的刑法课上亦能看到他通过一个共同犯罪的案例解说就将整个从贝林到李斯特到罗克辛几代学人所构建的犯罪论体系娓娓道来,让人大开眼界。在刘老师与阿里蚂蚁法律专家们召开的几次座谈会上,我都有幸旁听,收获颇丰,大量网络犯罪也带来了刑法罪名体系的变革,如何让法律的最后一道防护线守护网络安全以及现在岌岌可危的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是我们一直在努力解决的难题。

Z世代对于世界的认知方式都已经大大转变,谷歌与百度可以提供任何我们想要知道的知识点,但它无法提供各知识点之间的链接与交互,而在我们当下所生存的网络时代,不管是学问大咖还是流量网红,如若能获得每一个单点对于其的认可并接入他的体系之中,便能在链接与交互之中获得每一个单点乃至枢纽节点的支持,在关键性时刻,这些枢纽节点将在不断的迭代与递归中带给我们崭新的知识体验,这亦是真正的学问大家会一直受到学生们的追捧的原因之一,因为他们提供的不是死的知识点,而是对于各个知识点进行链接交互的思维方式,及他们为学生提送认知世界并解决难题的思维方式,他们不会限制学生,更不会担心学生超过自己,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尽快地自我学习与变革,从而在某个专门问题上成为专家,为世界作出自己的些许贡献,为人为文有学有术益国益民,这或许亦是为人导师对于学生的最大期待。

二、法融于情:唯有正直

已记不清自己当初因为什么选择学法,或许是对于当时港剧里的律师的兴趣使然,还记得当初选专业那句“劝人学法,早晚变傻;劝人学医,天打雷劈”的调侃,所有专业里或许法科生和医科生是最苦逼的了吧。但当我本科时遇见刘老师和邱老师,当他们引领我走进法学殿堂时,才发现法律是那样的严谨而又不失趣味。而我真正爱上法律是在读到民国法学大家梅汝璈、郑毓秀、吴经熊在那个年代对于法律的信仰,而心中所生由衷的敬佩,特别是沈家本那一曲“大抵专门之学,非博观约取,其论说必不能详;非极深研儿,其精蕴必不能罄。此固非积数十寒暑之功候,不能有所成就。”在与战友们备战湖南省法律达人公开赛时,那一段时间对于法理与情理的思辨一直萦绕至今,中国千年传下来的传统是以和为贵,无讼为上,而今国家的现代化治理却又完全离不开法治,甚至历朝各国在进行各种国家治理的尝试后才发现法治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最佳方式。法庭的象征是蒙眼的正义女神,一手持天平一手持利剑,天平寓意刚正不阿唯法以为据,利剑寓意以暴力威慑严惩不法。法学老师教予我们的是要“心中永远充满正义,目光不断往返于案件事实与法律规范之间,在自己的良知里,做出符合法理与情理的判断。”

论及法理与情理的区别及联系,非常值得推崇的一篇文章当属刘哲老师的《你办的其实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法律职业共同体尚未真正构建,而基层法院、检察院每年多如牛毛的案件也让法官、检察官们身心疲惫,大都抱着一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平安结案为上的心态,而律师特别是刑辩大律师则成为了当事人口中的“嗜血者”。近一年由“于欢案”引发的对于正当防卫条款的讨论数不胜数,亦再次将法理与情理的博弈争论推向新的高度,正当防卫是否已经成为僵尸条款,其保护的究竟是受害者还是施暴者?另一方面,伴随数据安全法与个人信息保护法已经提上立法议程,对于公民个人出售自己的身份信息四件套的行为是否能够直接入罪?一方面是理论上在大力探讨在大数据时代,网络犯罪依然不可避免,应当扩大刑法的解释涵摄范围,将一些行为纳入打击范围内,甚至可以将预备行为实行化、帮助行为正犯化,另一方面则是司法实践中对于网络犯罪的一些行为,公安和检察机关一直秉持审慎处理的态度,没有符合刑法罪名构成要件的行为一般情况下不入罪,而公民为了几百块钱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个人信息泄露所带来的风险隐患,最终所危及的法益对象究竟是什么也需仔细琢磨探讨,其是否对于自己的个人信息有绝对的自决权,还是认为其破坏了信息的整体秩序安全可以直接入罪?如何去平衡其中的法理与情理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因为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的不仅是当事人的权利,还有整个社会基于内心深处对于良法善治的认同而对于法律信仰和敬畏。

哲哥最打动我的那句是“带着感情去办案,就是带着人性去实现公平正义。”导师之前在对于德国普方案这一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涉外杀人案发表评论意见时,亦曾遭受过某些网友的言语攻击,认为导师在为恶人说话。而我希望了解过普方案的人都能去读读《司法的细节》以及《死刑的温度》,去切身感受刑法在严父面孔之下所具备的慈母的关怀与温度,法律亦不外乎人情,但这里的人情并非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而一定是基于长期对于法律、社会、心理的交互与认知,而从内心做出的符合自己内心信仰价值观的判断,这份判断无关乎案件输赢,关于我们内心真正认可和维护的伦理、道德、信仰与价值观。

漫漫法学路,吾当上下而求索。

三、爱与自由:唯有包容

我也还清楚记得和张钰、司雨、刘颖一同在焦老师家工作到凌晨回校的那晚,记得在中科院王小朔为我整夜讲解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的技术路径,记得在清华康林一个大二生兼修三科学业还要打理一家公司的超强精力,记得在北大听志博讲各类宗教文化的起源、听师哥讲国发院的发展史和他对于科技普惠慈善的周密构想,记得在高检院傍晚散步听尉辰讲她在英格兰法兰西游学的魅力故事,记得在上政听晨阳讲他那精彩纷呈的本科生活。而我也在雨中在汗水里寻找着生命的注解,读哲学、跑马拉松、学轻音乐,我想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尊严的人,以慈悲之心去看待世界,以尊严意识要求自我,以变化的眼光审视周边,以不变的眼光持续学习。不离不弃、不嗔不怒,不把自己的短见浅识强加于人,在健身冥想之中克制住心里的浮乱杂绪,让目光能尝试看到足够远,能让自己的心保持住一种平静的状态,渴望被点亮,渴望被智慧收养,让自己富足而充实,强大而自由,想要能够真正地活在当下,去做自己真正喜欢事,成为自己真正想要成为的人,探寻爱与自由,追寻那无法被定义的意义。

歌德在《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有言:“未曾以泪佐餐,未曾长夜哭恸,不足以语人生。”这句话曾经勉励我走过漫长的考研岁月,越挫越勇,穿越黑暗走向黎明。

2019年,共和国即将迎来她70华诞的生日,2019年,五四青年运动百周年纪,2019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百年之前我们曾经被欧美列强凌辱,而今的共和国,在走向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尽管遭遇挫折,但终将辉煌!曾经有老师看到现在的孩子们天天玩抖音快手撸啊撸时对我们的中国学生和青年感到担忧,老师忧心民族的未来谁来担当?但当我在国家博物馆看到改革开放四十年展,当我在沈阳九一八纪念馆看到那个七岁的孩子子涵为大家做志愿者讲解时,当我看到博成在无数个深夜依然在键盘前认真写他的学位论文时,我知道,这个民族的青年永不言败,而且无惧艰难一直勇敢。当我们看到华为在涅槃重生时,我们知道,这个民族的未来永远都有一群奋斗者在托举。饱经风霜的共和国,走过二十世纪初的苦难,从卑微到强大,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在着最好的时代里与共和国一同成长,见证这个最伟大的时代。

而我依然想分享《不负此生》中的那段台词与诸位,以为共勉:

你,要怎样度过这一生?终于自我未必有结果,坚持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有天回望过往,是胸怀壮阔还是满心懊悔?取决于我们的每一个当下,愿你能:不负此生

以上,献给在北京对我无微不至关爱的袁家人们,献给曾给予我亲切指导的社科院老师和高检院领导们,献给曾与我共度漫长岁月的好朋友们,是你们让我明白如何真正立足于这个社会,如何去守护自己真正在乎的东西,如何在纷繁芜杂的浮躁里守住内心的定静。

特别献给刘仁文老师、赵志刚老师、邱帅萍老师、焦旭鹏老师、张志钢老师;

特别献给王小朔先生、刘嘉雯女士、张志喵先生、周志昌女士、郭文琛先生。

尚未佩妥剑,转眼便江湖,

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

愿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

勇敢生活,愿我努力精进;

盛世繁华,愿你不负此生。

丹尼尔先生

己亥五月廿六酉时记于社科院明辨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