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财经》研究员 张舸 编辑 | 王延春
2023年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下降
1月17日上午,国新办召开2023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在会上介绍,2023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2%,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其中,12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本地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2%;外来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4.7%,其中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4.3%。
12月份,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较上月持平,亦是自2021年10月(6.7%)以来的最低水平。
从失业率以外的指标看,2023年12月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9小时。自2022年4月以来,该指标持续增长,亦在一定程度表明,相较招募新员工,企业更倾向于延长现有员工劳动时间。
图:2022年1月起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小时)变化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另外,2023年全年农民工总量29753万人,比上年增加191万人,增长0.6%。其中,本地农民工12095万人,下降2.2%;外出农民工17658万人,增长2.7%。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4780元,比上年增长3.6%。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3年8月开始暂停公布的全国青年人等分年龄段城镇调查失业率,本月起重新发布。2023年12月,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25—29岁、30—59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分别为14.9%、6.1%、3.9%。
为更加准确完整反映青年就业失业状况,国家统计局从充分考虑国情的角度出发,对分年龄组失业率统计做了两方面的调整:一是发布不包括在校学生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二是增加发布不包括在校学生的25—29岁劳动力失业率。
康义解释,作出调整主要有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为了更精准监测青年就业失业情况。2023年各月平均,中国16—24岁城镇人口中,在校学生占比6成多,近6200万人;非在校学生占比3成多,约3400万人。从中国国情看,在校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不是兼职工作,如果把在校学生包含在分年龄组内,会把在校寻找兼职和毕业后寻找工作的青年混在一起,不能准确反映进入社会真正需要工作的青年人的就业失业情况。测算不包含在校学生的分年龄组失业率,有利于更准确反映进入社会的青年的就业失业情况,给予他们更加精准的就业服务,制定更加有效、有针对性的就业政策。
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完整反映青年从学校毕业到稳定工作过程中的就业失业全貌。中国青年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近6成,多数青年24岁时刚毕业不久,尚处于择业期,一些人未就业或就业不稳定,至29岁时绝大多数已度过择业期,就业情况趋向稳定。社会各界非常关心青年刚走出校门时的就业情况,也非常关心他们毕业后一段时间内的就业情况。因此国家统计局增加测算发布25-29岁劳动力失业率。
对于分年龄组失业率统计规则的调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对《财经》指出,这有利于中国就业失业情况的国际横向比较。同时,剔除在校生影响后,对青年失业率的解释分析也将更加清晰。
尽管全国总体就业形势稳定,对青年就业问题仍需保持警惕。根据教育部数据,202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179万,同比增加21万。
建立更完善的青年就业促进机制是长期命题。张成刚认为,一方面要坚持经济转型升级,并调整人才培养方式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趋势,这是长期内要做的。另一方面要“先立后破”,让旧的经济增长动能依旧发挥作用,特别是在稳就业中发挥作用。同时,在那些未来能为青年劳动者带来新机遇的领域,如乡村振兴、中企“出海”、数字化转型等,政策应该予以支持。
2024年的就业走势会怎样?康义认为,随着经济回升向好,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稳就业的积极因素也在不断积累,就业形势有望保持稳定。主要原因有以下四方面:
一是经济规模扩大带来就业增加。经济增长是稳定和扩大就业的基础。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量不断扩大是拉动就业增长的关键所在,2024年中国经济创造的增量有望大于去年,这将为扩大就业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2024年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口规模将大于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口规模,这也为寻找工作的人们提供了更多就业空间。
三是产业结构升级扩充就业容量。相比于其他产业,劳动密集度较高的服务业在吸纳就业方面优势明显。去年以来服务业恢复势头较好,在GDP中的占比也在提高,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疫情前的水平,餐饮、交通、批发零售等行业的就业带动作用比较明显。展望今年,服务消费较为活跃,服务业增长将继续成为带动吸纳就业的主要力量之一。与此同时,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产生许多全新的岗位需求,也有利于扩大就业空间,提升就业质量。
四是稳就业政策效应持续发力显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此也作了部署,特别指出要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各地区各部门将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加大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力度,政策红利释放也有望继续为就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