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1日,以“协同发展创绿色繁荣”为主题的“2024《财经》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暨长青奖颁奖典礼”在北京成功举办。本届论坛围绕经济复苏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走向、企业绿色转型的挑战与应对、全球ESG投资的发展趋势等议题,邀请来自监管、学界、上市公司、金融机构等多方嘉宾一起深度探讨,奉献绿色智慧。
ESG投资在中国的实践与创新一直行业重点关注方向。2023年,《财经》杂志与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下称“中财大绿金院”)联合发起了针对中国公募基金ESG实践的专题研究,经过前期模型研究、专题研讨等环节,相关研究成果在本届论坛上正式发布,并公布了公募基金ESG实践TOP20榜单,同时联合发起了公募基金ESG实践优秀案例的征集活动。
“ESG目前政策驱动力很强,但市场生态体系还有待完善和提升,尤其是漂绿等问题会让ESG投资污名化,导致劣币驱逐良币。”12月21日,中财绿指首席经济学家,中财绿金院高级学术顾问、讲座教授施懿宸在2024《财经》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上表示。
根据中财大绿金院的数据统计显示,可持续发展基金在2022年保持资金净流入,全年累计流入1150亿美元,约为2021年年底全球总资产管理规模的3%,与传统基金2022年5650亿美元净流出呈现截然相反的资金流向。“到2025年,全球ESG资产规模有望突破50万亿美元,占140万亿美元的预期全球管理总资产规模的三分之一。” 施懿宸表示。
如何通过市场驱动来培育健全ESG投资市场?施懿宸认为,全流程公募基金ESG评级方法学可以助力解决漂绿问题和识别风格漂移。构建全链路ESG基金评级方法学,可以助力深化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为投资者鉴别高质量投资标的提供依据,有效识别公募基金“漂ESG”风险。同时,可以引导投资人负责任投资,鉴别公募基金ESG风格漂移,促进基金公司可持续尽职调查,推动资产管理行业深化改革。
如何构建公募基金ESG评级方法学?施懿宸介绍,在公募基金的实际运营过程中,基金公司与基金经理作为标的产品的直接管理者,会对基金的投资风格与资金流向领域产生具象、实质的影响,亟需被纳入ESG基金评级考量范畴。通过重点补全基金产品的三个关键维度(基金公司、基金团队、底层资产),综合形成基金产品ESG综合评价,为投资者更精准、公允地评估ESG投资标的提供可靠支持。
施懿宸认为,公募基金ESG评级体系在实际应用中将具备三个优势:第一,有效降低投资机构尽职调查的成本并提高工作效率,投资者可以直接获取ESG数据和评级;第二,增加了基金公司的公信力,有专业的第三方为他们提供建模数据,进行背书和支持,不会出现随意更改评级的情况,保持评级的一致性;第三,公募基金统一评级体系后具有可比性。
基于该评价体系,2022年度公募基金ESG实践TOP20榜单正式发布,华夏基金、嘉实基金、南方基金等20家公募基金公司上榜。
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见证者与参与者,《财经》杂志长期关注可持续发展与绿色金融。过去七年,《财经》长青奖联合多家数据支持机构,一直致力于通过科学严谨的评估体系和评估方法对实体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行综合评估,发掘并表彰中国具有较高可持续发展价值的企业和机构,为推动行业良性可持续发展尽绵薄之力。
“对于上市公司的ESG表现,我们已经有了多年的观察。关于资管机构ESG实践,在中财大绿金院深度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吸纳了很多资管机构专家的建议,形成了一套评价方法论。此外,各家基金公司ESG实践的具体情况,我们还会通过优秀案例征集的方式进行补充,希望各大基金公司们积极参与。”《财经》杂志助理主编陆玲表示。
据悉,案例征集完成后,双方将通过案例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公募基金ESG评级相关指标,同时中国公募基金ESG实践白皮书及优秀案例集将在2024年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