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上午,由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中国银行、全联并购公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十三届投洽会“中国投资•硬科技产业国际并购论坛”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能链智电(NASDAQ:NAAS)首席战略官吴烨应邀参加会议,并在 “硬科技产业国际并购趋势展望”的圆桌论坛环节发言。
能链智电首席战略官 吴烨
在分享海外投资并购经验时,吴烨说,当前的国际投资并购发生了新的变化,标的评估的难度越来越大。投资方更加看中的是战略性投资机会以及买卖双方的协同性价值,而不是仅仅从财务投资层面来考虑。“从买方的角度来看,我们更看重和投资标的短中长期战略的协同性。短期来看,首先要是一家盈利模式较清晰的公司,财务模型要过硬;中长期来说,不管是产品还是技术方面,和买方企业要有非常契合的协同效应,并且应是买方企业战略架构中重要的一环。”
据介绍,为了适应高质量的标的评估,能链智电组建了一支非常专业的投资并购团队,自今年疫情放开之后 几乎跑遍了半个地球,包括泰国、越南、印尼、日本、 欧洲乃至美国和中东。吴烨表示:“对我们来说,最核心的就是挑选标的、评估对价、交易结构以及整合标的,而整合能力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环,也是对于战略投资者来说最能体现其独特优势的地方。”
围绕能链智电近期发展及海外并购情况,吴烨介绍,能链智电是中国充电服务第一股,为全产业链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充电站选址咨询、软硬件采购、EPC工程、运营运维、储能、光伏、自动充电机器人等。2023年第二季度,能链智电收入同比增长132%,在这个季度,能链智电收入构成中,线下及创新服务收入占比达53.4%,历史首次超过50%。截至6月30日,能链智电累计覆盖充电枪65.2万把,充电站6.2万座。
能链智电于近日获得2.04亿元储能订单,布局光储充一体化市场;与现代汽车、人保不动产、华润资本等世界500强签约,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数智化等方面展开合作,深度链接能源生态。
在海外并购方面,吴烨介绍,“今年到现在我们并购了两个标的,一个是分布式光伏服务商香港光电,其有强大的屋顶光伏方案设计、EPC施工及光伏资产运营能力,在香港有35%的市占率;一个是瑞典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企业Charge Amps公司,有着独具特色的北欧设计风格,拥有强大的产品技术和数百项专利,以及在整个欧洲的稳定销售网络。”
圆桌论坛现场
“这两个标的收购,都是能链智电基于全球新能源资产运营商的中长期战略性选择。”吴烨说。
在她看来,收购香港光电的战略举动,一方面,能链智电可以借助香港光电在分布式光伏领域的建设运营经验,切入香港太阳能电站领域,完善公司光储充一体化服务模式,另一方面,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承担着内地与世界沟通桥梁的作用,是内地企业出海的中转之站。“我们将以香港为光储充一体化的样板间,加上香港作为金融中心的杠杆优势,向全球展示能链智电的实践能力与运营实力。”
收购瑞典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企业Charge Amps公司,是能链智电全面开展国际化布局的关键一步。
据吴烨介绍,今年9月,能链智电与Charge Amps达成收购协议。Charge Amps成立于2012年,总部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为家庭、商业地产、办公及其他目的地公共充电提供自主研发的充电桩产品及充电运营综合解决方案, 在瑞典市占率为22%。此外,ChargeAmps在挪威、芬兰、荷兰、英国、西班牙、德国等欧洲13个国家建立了52家分销商的销售渠道网络。
据了解,近年来,欧洲市场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继中国之后,全球排名第二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根据IEA(国际能源署)的数据,2022年欧洲2022年销售260万辆,排名全球市场第二位。今年上半年,欧盟国家累计销售电动汽车142万辆,同比增长26.7%。
伴随着新车销量的快速增长,欧洲公共充电桩迎来发展良机。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2年,欧洲公共充电桩保有量从11.61万台增至47.47万台,年度复合增长率仅为26.4%,公共车桩比为16:1,充电桩市场空间巨大。
借助瑞典Charge Amps公司,能链智电将逐步实现在欧洲的充电桩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以及充电服务解决方案等领域进的业务协同与资源整合,使其成为全球充电桩销售及运营的“窗口”,为开展更大范围的全球化业务布局提供重要锚点与实践经验。
据吴烨介绍,今年能链智电全面开启国际化,按照“三步走”规划,第一步,通过收购方式打通进入欧洲市场的通道,借助本土公司的区位优势,将充电设备、销售渠道在欧洲市场快速搭建;随后进一步实现光伏、储能等新能源方案的输出,拓展和增强软件服务,将市场从欧洲走向中东、亚太等地区;第三步则是在全球市场构建未来能源系统,借助硬件软件等多方面的布局,将能源解决方案带到全球。
能链智电首席战略官吴烨(左二)与其他活动嘉宾合影
圆桌论坛环节中,中国化学投资并购部总经理徐云龙、大钲资本董事总经理陈规易、厚瓴国际联合创始股东陈文轩等与会代表也围绕“硬科技行业国际、国内并购的实践与经验”,交流了各自的专业观点。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