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上游厂商以量补价成效待考 下半年产能释放开启淘汰赛

2023-09-07 17:00:54 来源:

证券时报记者 刘灿邦

透过半年报,光伏行业一些新的变化得以显现。

上半年,多家光伏公司计提了数额较大的资产减值损失,成为行业下行周期中最明显的影响。为应对产品价格下行,上游厂商采用以量补价的主要策略,但仍普遍出现利润下滑。下游方面,电池厂商纷纷逆袭,实现了近年来最好的毛利率水平。

业内普遍预计,到今年底,大量新增产能将形成并于明年涌入市场,市场淘汰赛将启幕。随着厂商间的竞争加剧,更多新进入者以及跨界转型厂商将在未来一段时间里迎来真正考验。

以量补价成效待考

上半年,光伏上游价格大幅走低,单晶致密料均价从2023年1月初的17.62万元/吨(含税)下跌至2023年6月底的6.57万元/吨(含税),跌幅为62.71%。在这一背景下,4家上市的一线硅料厂中,只有1家实现净利润增长。

具体来看,新特能源上半年实现营收175.87亿元,同比增长19.51%,净利润47.59亿元,同比下降15.28%。公司多晶硅板块在销量增加约80%的情况下收入达到126.18亿元,同比增长21.79%,该板块实现毛利67亿元,同比下降2.01%。

协鑫科技上半年实现营收209.46亿元,同比增长41.8%,归母净利润55.18亿元,同比下降20.12%。上半年,公司多晶硅产量约为11.1万吨,同比增长177.1%,多晶硅出货10.1万吨,同比增加150.9%。报告期内,协鑫科技多晶硅平均对外不含税售价约为12.41万元/吨,公司坦言,多晶硅毛利受行情波动等因素受到较大影响。

大全能源上半年实现营收93.25亿元,净利润44.26亿元,同比分别下降42.93%和53.53%。上半年,公司多晶硅产量为7.92万吨,销量7.68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8.66%和0.59%。单位销售价格(不含税)由去年上半年的21.3万元/吨降至12.05万元/吨,降幅43.44%。

由于业务结构单一,大全能源受价格冲击最大且销量没有明显增长,是上半年最为“受伤”的头部硅料企业;相比之下,新特能源与协鑫科技均实现了部分以量补价。

通威股份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小幅增长,但由于公司横跨多个产业链环节,情况有些特殊。从公司对多晶硅板块的描述来看,各生产基地均满负荷运行,高纯晶硅销量17.77万吨,同比增长64%,结合行业价格降幅,其多晶硅业务收入与去年基本持平。

据半年报数据,通威股份旗下主营多晶硅业务的永祥股份合并口径实现净利润164.24亿元。2022年半年报,永祥股份同口径的净利润为138.34亿元。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专家委副主任吕锦标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多晶硅价格去年11月就开始下降,今年1月止跌回弹,龙头大厂年初的硅料库存在一季度消化,长单交易恢复,各大厂新产能放量,价格也都高于20万元/吨。虽然二季度价格下跌,但也只是到了6月才急跌至10万元/吨以下。在吕锦标看来,上半年硅料交易加权均价在16万~18万元/吨之间,利润率仍然可观,而几家大厂两年来都实现了产能翻番,上半年的利润总额仍然很高。

上半年硅料均价仍较高,进入三季度以来,虽然硅料价格连续多周上涨,但均价已经降至8万元/吨上下,硅料厂商三季度甚至下半年利润是否会进一步受到冲击?以量补价的策略还能否奏效?

对此,吕锦标认为,三季度以来,由于硅料新投产增量不多,而终端市场增长超预期,下游排产逐月上调,硅料、硅片价格超跌后反弹,预计年底新产能集中释放后硅料价格可能回落。他判断,虽然下半年利润大幅下滑,但龙头硅厂开工正常,能够保持30%以上毛利。

关于接下来的市场预期,大全能源谈到,6月下半月,多晶硅价格探底激发了下游客户的购买力度,至7月中旬,市场价格回升约15%~20%。随着行业向N型技术过渡,N型多晶硅的销售溢价扩大,需求量亦显著上升,预计这一趋势亦将为公司贡献新的利润增长点。

产能淘汰赛启幕

在对行业形势分析时,已经有一线厂商判断行业将进入淘汰赛阶段。在这背后,也与行业持续扩张的产能有关,近期,多家大厂重申了产能规划。其中,晶科能源进一步上调2023年底产能目标,预计届时形成85GW硅片、90GW电池和110GW组件,其中N型产能预计占比75%,2023年底海外一体化产能12GW。

天合光能预计2023年底公司硅片产能达到50GW;电池产能达到75GW,其中N型电池产能达到40GW;组件产能达到95GW。晶澳科技2023年底组件产能将达95GW,硅片和电池产能约为组件产能的90%,目前公司宁晋基地7GW电池已经满产,9月或10月份陆续有近40GW的N型电池投产,到年底还会有10GW投产。

阿特斯预计,到2023年末,公司拉棒、硅片、电池片和组件产能将分别达到20.4GW、21GW、50GW和50GW;同时,预计到2024年末,公司上述环节产能将分别达到50.4GW、60GW、70GW和80GW。

另一个更惊人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22年头部企业开始抛出N型产能扩产计划以来,资本市场关于N型的扩产信息也在持续更新,从头部企业到二三线企业再到跨界企业,短短一年半时间里,N型TOPCon落地、建设、规划中的产能已经超过1500GW。

一位头部企业人士向记者表示,大家对于产能供给超过市场需求有所担忧,“多个环节都出现了大规模的投资,最初是硅料,现在电池投资也非常火热,此外还有硅片,预计整个行业到2024年、2025年的累计产能将超过1000GW以上。”

针对全行业加码TOPCon产能是否会带来过剩风险,钧达股份给出了不一样的判断,公司称,随着资本市场融资政策收紧,地方政府对光伏产业产能扩张支持力度下降。下一步TOPCon产能扩张将受到较大影响,可能不会出现过剩,有利于公司现有N型产能的盈利。

上述企业人士则从技术差异的角度分析了产能扩张的实际影响,他认为,表面上虽然都是TOPCon技术,但技术之间还存在差异。“在大的技术迭代中,还有很多小的技术需要积累和研究,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就有细节的差异,这种差异会在明年成为显著的力量。”

基于这种认知,该人士也提出,明年开始将有大量新增产能进入市场,优势N型产能替代P型的步伐会加快,但明年能有多大规模的优势N型产能释放是需要关注的核心。

吕锦标向记者分析,今年的硅料厂开足生产也就150万~160万吨产量,满足超过600GW光伏需求。而硅片、电池、组件端的产能都在800~1000GW不等。站在三季度的视角看行业下游,硅片超跌后价格反弹,但硅料也反弹,高效电池缺货,组件招标价格一路超跌,跌破1.2元/W关口。他预计,三季度一体化企业都利润微薄,四季度组件交易价格触底回弹,分布式市场出货占比高的企业、境外销售结合项目开发能力强的企业有望保持一定利润。

在机构调研中,阿特斯也谈到了利润变化的情况,公司称,去年下半年至今年一季度,每个季度组件单瓦净利都是上升的,如果剔除减值影响,公司二季度组件单瓦净利也不错,但到了今年三季度组件单瓦净利将面临一些挑战,不过第三季度公司的出货量也会提升。

当然,产能过剩与否也与市场需求紧密相关,上半年过后,多家厂商都上调了今明两年的市场预期。晶科能源预计,2023全球组件市场规模有望超过500GW,2024年有望达到600~650GW。天合光能预计,2023年全球组件需求能达到475GW左右,2024年有望在此基础上再实现20%以上的增长。

新势力厂商迎挑战

“潮水过后才能发现谁在裸泳。”过去两年,光伏产业链价格大幅上涨以及产品供不应求掩盖了很多问题,但当价格进入下行周期,这些问题也开始暴露,特别是在一些行业新玩家以及跨界选手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而硅片环节是重灾区。

以京运通为例,公司已达产硅片产能规模超20GW,还规划了乐山22GW新增产能。公司上半年营收51.37亿元,小幅增长,但净利润由去年同期的3.88亿元降至5552万元;反观今年一季度,公司实现了3.03亿元的盈利,可见二季度亏损规模不小。公司称,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继续保持增长趋势,但受硅片业务波动影响,未能实现净利润同比提升。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弘元绿能身上,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71.7亿元,净利润10.17亿元,同比分别下降37.38%和35.45%。对比来看,弘元绿能二季度营收与一季度基本持平,但净利润相比一季度的6.77亿元下降了近五成。

此外,双良节能二季度单季净利润环比下降76.82%,硅片龙头TCL中环二季度单季净利润环比虽然实现了小幅增长,但季度扣非净利润环比下降28.41%。隆基绿能由于缺少业务板块拆分后的数据,其硅片业务表现暂时还无法判断。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新势力厂商,弘元绿能与双良节能跨界光伏制造都是从硅片业务切入,但在这之后,两家公司都逐步构建起了全产业链布局。近期,弘元绿能首片TOPCon电池、组件相继下线,包头5万吨高纯晶硅项目也宣布投产,全产业链布局逐渐成型。

跨界转型厂商的进展也值得关注,近期,不少企业的业务转型出现转折。去年11月,乾景园林宣布拟向国晟能源定增1.93亿股跨界光伏异质结赛道,这也使公司股价节节升高,然而,今年7月底,乾景园林突然宣布终止定增计划,其跨界动作也平添变数。

今年7月,乐通股份刚刚宣布跨界光伏,并计划投建4.8GW异质结电池和4.8GW异质结组件项目。然而,1个月后,公司又宣布将大幅减少对异质结电池项目的投资规模,相关投资也不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

谈及当下行业产能扩张的节奏,一家头部企业人士向记者表示,不同企业要有错位竞争的关系,每家企业有差异化优势,尤其新进入的企业,如果完全复制一线企业的路线很难成功,要找到自己差异化的价值点。

该人士分析,现在很多跨界做光伏的企业看似有产能投入,马上也能产出,但是有很多技术的门类需要积累和挑战,对跨界进入光伏的企业来讲挑战比较大,“面对高强度技术和市场竞争,他们需要更多的积累”。

不过,跨界转型者也表现得信心满满,华民股份近期连续与华晟新能源、一道新能等企业签订了硅片销售大单,市场有惊奇也有质疑。但公司表示,目前产业出现的各种供需不平衡的现象,主要是硅料、P型电池组件的过剩,是落后产能的结构性过剩。作为新进入者,公司全产线装备配置先进,在硅片产品升级换代方面具备更有利的兼容性和后发优势。

当前,行业资源越来越向一线头部企业集中的阶段,后段厂商压力也会越来越大。行业机构InfoLink Consulting就分析说,在产能过剩背景下,第二梯队组件厂竞争将更加激烈。同时,随着下半年TOPCon电池产量释放加速,年末电池环节将出现更激烈竞争。众多厂家相争布局之际,新进入者需留意自身定位,通过差异化布局在同质化产品中立足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