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药企业中的“老字号”不少,但现阶段,“跨界”已成为老字号的热门选择,云南白药(000538.SH)牙膏热销,同仁堂(600085.SH)卖起了咖啡、广誉远(600771.SH)卖起了“时装”,同样作为“中国治痔第一品牌”的马应龙(600993.SH),开医院、开药方、搞供应链、做化妆品、投身大健康……摊子铺得极大,但依照近年表现来看,核心产品专利到期的马应龙多元化转型的成效或许并不突出,营收增长依旧只能依靠老本行,即医药工业和商业。
核心产品专利到期影响不大
2022年,马应龙实现总营收35.31亿元,同比增长4.35%;归母净利4.79亿元,增长3.1%;扣非净利4.62亿元,增长6.95%。其中,来自医药工业收入20.73亿元,同比增长11.60%;医药商业收入13.54亿元,下降7.7%。
这也是马应龙连续第五年营收实现增长。2018年-2021年,马应龙营收分别为21.98亿元、27.05亿元、27.92亿元和33.85亿元,增长幅度分别为25.53%、23.11%、3.19%和21.26%。
在年报中,马应龙也设定了今年的增长目标——营收增速15%左右。在今日举行的2022年度业绩会上,财联社记者就该目标的制定依据询问了马应龙董事长陈平,其表示,“根据公司过去三年经营情况,未来预计不会低于前三年的增长速度。”
透视其营收结构,毫无疑问,医药工业是马应龙营收的支柱之一,但值得注意的是,作为马应龙“中国治痔第一品牌”的根基,其核心产品马应龙麝香痔疮膏、麝香痔疮栓、龙珠软膏的发明专利已于2022年10月到期,未来或会遭遇到仿品的强力“狙击”。
“部分发明专利到期,目前未对公司经营活动产生实质性影响。”马应龙董事、总经理夏有章对财联社记者解释道,在独家产品的部分专利到期后,还有其他发明专利保护,如原料制备方法、改进剂型、活性成分检测方法等,且公司正在积极开展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等上市中药重点品种的二次开发,以增加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公司实施品牌经营战略,市场细分品牌形象已形成一定客户认知优势和战略屏障。
“长期来看,我司的知识产权管理需要进一步的体系化升级、专业化深耕,与时俱进,持续发展,从药品文号、专利、软件著作权、非遗资质等多维度展开。”夏有章对财联社记者补充道。
至于此前马应龙与投资者互动提到的“第二代痔疮膏”的研发进展,财联社记者在业绩会上进行了提问,但未获清晰回复。
多元化转型成效不显
据财联社记者了解,在专利保护到期之前,马应龙其实早就开始多元化转型。2009年,趁着国内药妆崛起的大风潮,马应龙八宝眼霜品牌问世;2019年,马应龙口红掀起了更大热议,时至今日,马应龙旗下化妆品已涵盖眼霜、唇膏、面霜、面膜、护手霜等多个品类。另外,除了化妆品,马应龙还开医院、开药店……不胜枚举。
至于这些产品卖得如何,马应龙从未在财报中披露过相关的销量情况,因此财联社记者不得而知。但根据马应龙财报中透露,其他产品的营收为5.85亿,医疗服务营收为2.58亿,毛利率分别减少3.80个百分点、3.22个百分点,仍未出现扛起营收大旗的潜力和征兆。
据财联社记者了解,马应龙旗下主营化妆品研发销售的湖北马应龙八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马应龙八宝”)2017年-2022年,营收分别为3557.06万元、5370.10万元、8609.84万元、6529.76万元、7048.22万元、6902.56万元,净利润分别为171.57万元、498.57万元、991.43万元、864.08万元、454.80万元、-99.17万元。从2020年以来,马应龙八宝营收和净利润双降,2021年,马应龙八宝营收微增8%,但净利润下滑47%,相当于腰斩,2022年,净利润甚至出现亏损。
这是否意味着公司的多元化转型并没有那么顺利?夏有章没有正面回答记者的问题,称公司以“健康管理”为核心理念,以“马应龙”品牌和核心资源为基础,向大健康领域延伸,目前已形成了覆盖功能性化妆品、功能性护理品、功能性食品、器械等四大品类序列,SPU超400个,未来将进一步聚合优化。
在业绩会的最后,针对财联社记者提问的“现阶段公司多元化发展态势明显,公司希望未来在大众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的问题,陈平回答道,公司贯彻实施品牌经营战略,由肛肠药品制造向肛肠健康方案提供商进行延展,同时回归老字号眼科本源,打造眼美康产品系列,集眼部美妆、保健、治疗为一体,拓展产品线,积极盘活皮肤用药,由皮肤治疗向皮肤护理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