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外贸新变局:2023年西药产品出口或“先抑后扬”

2023-05-23 11:09:53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朱萍 实习生韦欣 北京报道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不同阶段防疫类产品出口的动荡起伏深刻影响着近三年我国医药外贸的总体走势。尽管经历了需求不稳、物流不畅、原材料价格大涨、汇率震荡等重重挑战,在相关政策助力下,凭借自身产业链、供应链优势,中国医药外贸仍取得了优异成绩,显示出十足的发展韧性。”近日,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会长周惠在媒体沟通会上指出。

周惠指出,与其他一些行业一样,医药外贸同样受到复杂外部环境的影响,同时迎来全球本地化生产下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如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我国外贸领域的主要矛盾,从去年的供应链受阻、履约能力不足,已经转变为当前的外需走弱、订单下降。

但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有机遇。如2023年因疫情影响赴海外开拓市场频频受限的掣肘得到极大改观,这为企业稳定客户和抢夺市场提供了最大利好,国际交往畅通为复苏增长带来活力;2023年也将获益于已经提出10周年的“一带一路”倡议及受RCEP利好因素影响,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新兴市场为主,有着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市场容量,公共卫生体系较比较脆弱,制药工业基础相对薄弱,这为医疗卫生领域的合作提供了很多机会。

周惠指出,总体来看,2023年医药出口或将呈现“前低后高”的趋势,一方面防疫产品从去年下半年快速下降,对今年医药整体出口同比增速的负面影响将逐步减弱,另一方面,传统医药产品2019至2022年复合增长率达到8.5%,我国医药传统市场依然稳固,新兴市场同步增长,下半年医药出口在同比数据上将会明显止跌企稳,逐步随全球市场复苏实现增长。

“前低后高”

2023年一季度,我国西类药品出口额整体呈明显下降趋势,为137.94亿美元,同比下降18.93%。原料药作为主要出口类别,一季度出口额为112.70亿美元,同比下降15.18%;西药制剂出口额为14.6亿美元,同比下降13.89%;生化药出口额为10.65亿美元,同比下降47.66%。

对于一季度西药产品整体出口同比下降,中国医药保健出口商会西药部主任曹钢分析指出,考察月度出口数据可以看出,去年四季度以来,西药产品出口金额经历了11月的低谷后回升,而今年2月份的环比下降是由于春节假期后的复工复产需一定时间,以及海外客户订单去库存的滞后效应导致的。

尽管如此,波动频繁的外部环境、国际市场需求变动、不断趋紧的监管压力以及国际营商环境等问题,仍然为我国西药出口贸易复苏增长带来挑战。

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紧张的地缘政治局势,石油、煤炭、金属、粮食等基本生产要素价格持续走高,无一不影响着医药行业生产的成本与出售价格,尤其对依靠价格优势争夺海外市场的大宗原料药出口非常不利。

2022年初,受俄乌冲突影响,乌克兰玉米出口重心转向欧洲,我国玉米进口价格上涨传导至其下游深加工产业,赖氨酸及柠檬酸出口均价也水涨船高。好在随着今年我国玉米进口结构调整与供应链稳定,赖氨酸及柠檬酸相关原料药出口价格随之回落。

以氨基酸类原料药中主要出口品种赖氨酸酯及盐和谷氨酸钠为例,其一季度出口均价分别下跌26.75%和10.87%,柠檬酸及其盐和酯原料药出口均价同比大跌45.14%。但剧烈的价格下跌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季度原料药的出口金额。

在国际市场需求上,2022年起,由于国际防疫局面和防疫意识的改变,防疫类医疗物资、药品需求大幅下滑,周惠分析,2023年这种趋势将持续下去。同时,国际上,为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多个国家支持医药产业链本土化、产业回流;在国内,涌现多个原料药新建和扩产项目,产能过剩风险加大。“我国外贸领域的主要矛盾,从去年的供应链受阻、履约能力不足,已经转变为当前的外需走弱、订单下降。”

与此同时,我国药物出口贸易的重要市场欧盟、美国加大了相关监管力度。2022年3月,美国国会要求FDA开展增加对海外药品生产现场检查的试点计划,2023年,FDA可能恢复部分海外现场检查工作,这对我国原料药及制剂扩大对美出口造成不小的挑战。欧盟委员会更新了诸如进口药品GMP附录、临床试验法规等一系列法规文件,对企业提出了更严格的产品质量保证、数据公开透明的要求,亦需要中国进出口企业着手适应。

新形势下,不同国际营商环境的新老问题仍然困扰着寻求出海、深入合作的中国药企。我国是传统大宗原料药出口大国,凭借国内较长的供应链与产业链,具有较大的价格优势。然而,一些企业在布局国际市场时,习惯采用价格竞争的模式,大打“价格战”,影响其他企业的正常市场活动及行业整体发展,一定程度上扰乱出口市场秩序的同时,也不利于中国产品品牌形象的提升。

而即使是打“价格战”,目前来看,中国药企的价格优势也不再拥有绝对力量。2023年一季度中,对印原料药出口金额虽为正增长,但实际为出口量驱动,出口均价同比下跌25.51%,提示我国原料药产业与印度竞争愈发激烈,且“以价换量”的背景下,大宗原料药实际利润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

在打开欧美等高端市场的过程中,中国药企面临着门槛高、标准高、规则复杂等传统问题,在开拓拉美、非洲、中东等新兴市场的过程中,也往往面临基础设施配套薄弱、优惠政策难以落地、营商环境竞争无序等问题。

当前国际供应链格局加速重构,外贸发展环境愈发严峻,作为外贸格局的一部分,医药外贸不能独善其身,同样受到快速流变的环境的影响。不过,挑战与机遇相伴而生,疫情过后国际交往恢复等客观因素,与国内扶持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等人为因素,将助力中国药物出口恢复动力。

出口方面,2023年西药产品或将呈现“先抑后扬”的出口态势。进口方面,在我国原料药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下游制剂研发与生产正朝更高水平发展,CDMO业务的持续繁荣也刺激了我国对高端原料药的进口需求。

总体来看,2023年医药出口或将呈现“前低后高”的趋势,一方面防疫产品从去年下半年快速下降,对今年医药整体出口同比增速的负面影响将逐步减弱,另一方面,下半年医药出口在同比数据上将会明显止跌企稳,逐步随全球市场复苏实现增长。

国际交流、出海力量

2023年,过去因疫情掣肘,欲开拓海外市场而不得的企业迎来转机,恢复畅通的国际交流提供了稳定客户与打开市场的利好。各国医疗健康展会受到中国企业青睐,国内各地政府密集组织多批企业赴海外参展,包括医保商会在内的各地商会、协会纷纷助力企业出国商务交流。国外监管机构人员来华更加顺利,为中国药企参加现场检查、通过审核提高效率。

国内举办的国际化展会如广交会等将纷纷恢复举办,种种因素促进医药外贸恢复元气,进一步发展。2023年6月19-21日,由Informa Markets、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CCCMHPIE)主办,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Sinoexpo Informa Markets) 协办的第二十一届世界制药原料中国展(CPHI China)将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举办。

深耕医疗行业二十余年,该展会为制药企业优化产业链布局和对外合作提供了专业平台。中国医药保健出口商会展览部主任赵井满介绍称,本届世界制药原料中国展是疫情以来恢复的第一次展览,得以借助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意见》,以及同期举办八十余场论坛活动,为提振中国药企国际合作信心提供坚实踏板。

在产业领域,《“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国际化发展全面提速”是重要发展目标之一。我国医药监管国际化也在不断深入。2022年8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中国通过疫苗国家监管体系(NRA)评估,这将促进中国医药产业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

在外贸领域,国务院办公厅于2022年5月发布了《关于推动外贸保稳提质的意见》,为我国医药外贸稳住存量、提振增量提供了更多助力;去年以来,商务部等六个部门出台畅通外贸企业抓订单渠道的政策举措,修订《对外贸易法》,取消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将外贸经营权主体范围最大化。

对外合作方面,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或将成为中国药物出口贸易复苏的又一突破口。2023年是RCEP实施的第二年,关税减免、贸易便利化、区域营商环境都将继续改善。

受RCEP利好因素影响,国内多个药企纷纷启动与海外药企的合作项目,推进新药物联合开发与商业化合作,共设实验室,共建研发和生产基地。如药明康德计划在新加坡投资14.3亿美元建立研发和生产基地,拓展其在海外的CRDMO(合同研究、开发与生产)和CTDMO(合同测试、研发和生产)业务模式。

十年来,“一带一路”成为我国构建的重要国际合作体制,其沿线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其新兴的市场、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市场容量,为中国进出口药企提供得以开拓的海域;其较为脆弱的公共卫生体系,相对薄弱的制药工业基础,为中国药企与其深入合作提供更多机会。

其中,不少药企已借助“一带一路”取得海外市场的成功,华北制药、绿叶制药、君实药业、东软医疗等企业,凭借药物、大型医疗设备或医疗诊断服务,实现了在拉丁美洲、非洲、东欧等高潜新兴市场的商业覆盖。深刻的合作实践与丰富的成功经验佐证,“一带一路”成为中国药物出口贸易复苏的可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