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安
5月18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施子海明确了第四批高值医用耗材的集采方向。
截至目前,国内已经开展了三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涉及心脏支架、人工关节等8种高值医用耗材,集采后产品平均降价超80%。对于第四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施子海表示,主要将针对眼科的人工晶体和骨科的运动医学类耗材领域。
事实上,早在今年3月份,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发布《关于开展眼科及骨科两类医用耗材历史采购数据填报工作的通知》。相关历史采购数据填报涉及的产品范围包括人工晶体、晶体植入器、眼用粘弹剂、软骨固定钉、人工韧带系统、半月板修复移植系统、人工合成骨及骨形成蛋白等多款产品。
对于高值医用耗材集采,海南博鳌医疗科技公司总经理邓之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高值医用耗材集采对患者就医、医保消耗和相关械企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医保消耗,可以降低采购成本,节约医保消耗。
市场方面,根据信达证券2022年研报指出,人工晶体植入术是白内障治疗唯一有效的方法。而在患者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我国60-89岁人群白内障发病率约80%,90岁以上人群白内障发病率达到90%以上,按照80%的白内障发病率计算,我国60岁以上人群白内障患者人数约为2.11亿人,市场潜力极大。
“人工晶体和骨科运动医学类耗材是在临床中应用较多的高值医用耗材,需求量大。集采可以较大程度上规范市场秩序,遏制不合理市场行为,提高产品品质,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邓之东进一步表示。
另外,根据信达证券研报指出,我国人工晶体市场主要由外资主导,国产品牌占比约20%,且国产品牌多集中于中低端产品。
对此情况,东高科技高级投资顾问雷友据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高值医用耗材集采对于相关械企来说,单品利润下行,会挤压中小企业和进口企业的生存空间,行业将走向国产化和规模化。
国家医疗保障局局长胡静林介绍,近五年来,国家组织集采333种药品平均降价超过50%,连同地方联盟采购,累计减负约5000亿元。
另据施子海介绍,除了第四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外,还将适时开展新批次的药品集采。地方层面,将重点对国家组织集采以外的化学药、中成药、干扰素以及神经外科耗材、体外诊断试剂等开展省际联盟采购。
施子海表示,集采成效正在不断显现。群众用药负担显著降低的同时,医药行业发展更健康、更可持续。集采引导药品企业从过去的“拼渠道、拼销售”,转到目前的“拼质量、拼价格”,企业以质量谋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提升。
雷友据表示,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未来会成为常态化,而且还会继续加速,未来还有很多品类也会被列入集采。高值医用耗材集采也会改变行业生态环境,将会利好中标企业,也会加速淘汰部分中小企业;同时,利润挤压也会倒逼企业创新,加大研发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加速国内高端医疗器械发展。
据胡静林介绍,国家医疗保障局坚持创新驱动,推动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医药企业创新动力日趋强劲,A股市值前10名药企中,2022年的总研发投入是2018年的2.4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