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免费赠险或以低保费、低保额、高免赔保险等方式获客的保险机构享受到了监管送来的“特别待遇”。4月25日,北京商报记者从业内获悉,深圳银保监局近日发布的《关于健康险业务开展情况的调研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深圳银保监局非现场监管中发现,辖内部分机构开展健康险业务时通过上述方式吸引客源,进而引导客户“升级”投保常规百万医疗险(行业内通称“魔方业务”等)。对此,深圳银保监局要求已开展类似业务的公司提供材料。
健康险“魔方业务”缘何会被一地监管摸底排查?记者实测发现,保险机构开展的类似“魔方业务”看似可以享受免费赠险福利,但与此同时,消费者打开赠险链接犹如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限期交材料!魔方业务遇全面排查
“近期,深圳银保监局非现场监管中发现,辖内部分机构开展健康险业务时通过免费赠险或以低保费、低保额、高免赔保险等方式吸引客源,进而引导客户‘升级’投保常规百万医疗险(行业内通称“魔方业务”等)。”《通知》如是指出。
从需要提供的“海量”材料来看,包括但不限于保费收入、费率、保险条款、退保率在内的多个维度。
具体而言,《通知》中指出需要提交的材料其中包括,今年一季度以来,该类业务累计原保险保费收入、实收保费收入、赔付率、综合费用率、综合成本率,该类业务在公司健康险业务占比,2023年计划发展规模等;也包括“升级”投保后的健康险业务其退保(退保率)、公司投诉、监管投诉/举报情况与公司常规健康险业务进行对比分析。
“退保率、投诉率等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推该业务在销售过程中是否规范,弥补互联网人身保险销售回溯的不足,为监管部门完善健康保险监管政策和细节设计提供参考。”北京工商大学中国保险研究院副秘书长宋占军如是分析。
记者通过多家保险公司了解到,保险公司会与保险中介机构开展合作,一般而言,赠险界面为保险公司第三方合作机构开发的产品推广页面。因此,在提交与合作机构相关的材料层面,《通知》明确,需列明业务合作的中介机构(经纪、技术服务等)及基本合作情况,提供合作协议。
此外,《通知》不仅要求提交说明业务“升级”后保单订立方式(批改或新签订)、前后两款健康险是否使用同款保险产品等信息,值得注意的是,线上投保全流程记录也在提交材料的名单中。包括截图或录屏等方式提供完整投保流程(从赠险/低保费、低保额、高免赔的业务到“升级”投保的全流程),重点展示转化客户“升级”投保健康险的重要信息告知等环节。
“这很有必要。”对于提交投保全过程的材料,宋占军表示,从现有产品到特定产品的升级,是否符合保险监管规定,不仅应看表面的字号或页面大小,更应关注跳转页面的连续性、要求投保人阅读页面或研读条款的安排等。
深圳银保监局还给出了提交材料的倒计时。《通知》显示,已开展类似“魔方业务”的辖内公司于5月6日下班前通过监管事项跟踪反馈系统反馈。公司应如实提供相关材料,真实反应业务经营情况,对漏报、瞒报的将严肃处理。
起底魔方业务,为何被盯上?
“您有一份百万医疗保障待确认”“您的账户医疗保障已经到达,不验证自动作废”……你遇到过“赠险诱惑”吗?
从深圳银保监局指出的类似“魔方业务”来看,有着“免费赠险”“低保费、低保额、高免赔”等标签。
无独有偶,近日有消费者对记者表示,通过一个赠险链接虽然领到了赠送的保险,但同时也将“搭”进去上百元。
记者实测,免费赠险却要“倒搭钱”的背后或是中了“魔方业务”的圈套。记者打开上述赠险链接后,填写消费者的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等信息后,就能点击“免费领取”选项。虽然一点也不繁琐便能领取到免费赠险,然而,上述赠送的重疾险领取成功界面显示时间极其短暂,便弹出新的百万医疗险投保界面,该界面显示为每月保费几元或几毛钱。稍不注意,消费者便会误以为免费赠险需要花钱。
与此同时,如果没有意识到领取赠险成功,继续花点“小钱”投保每月保费几元或几毛钱的百万医疗险后,还会遇到保障升级界面,消费者选择升级虽然当时无须花钱,而后续却会每月扣款数十元,整体要交的保费也达到了上百元之多……
有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表示,上述整个投保过程涉及赠险、1元保或几毛钱获取保障、升级保障三个方案,尽管在销售页面进行了较为明显的提示,但在短暂的投保过程中向消费者渐进提供三个保险方案,实际上对于普通保险消费者来说是不公平的,也是难以充分认识三个保险方案差异的。
“上述类似‘魔方业务’有利用消费者贪小便宜的心理进行销售误导、欺骗消费者,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嫌疑。”首都经贸大学农村保险研究所副所长李文中表示,此次深圳保险监管部门要求保险公司提交相关材料来看就是要进一步判断保险公司开展相关业务是否存在这方面的问题。而且,这对于规范保险公司的经营行为、防止不正当竞争也具有现实意义。
此外,《通知》旨在对“魔方业务”进行掌控。对于深圳此次要求开展“魔方业务”的保险公司提交相关材料,在李文中看来,这释放了一个信号,监管将要进一步加强对该业务的监管,相关保险公司的推广行为也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保险机构铤而走险,为何?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当前有不少消费者对“赠险诱惑”中招。比如有消费者在收到领取赠险的短信后“一顿操作”,虽然当时全程只花了几毛钱或没有花钱,而等到察觉扣费时,最早也是下个月保费扣完,更有甚者被连续扣费数月才发现,损失几百上千元。
“类似‘魔方业务’早期很多,近年来监管机构严监管趋势下基本收敛了。”有业内人士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此前有保险中介机构通过“免费赠险”等类似方式获得了很多客户,却收到了大规模投诉。不过,在严监管驱使下这一行为基本有所收敛。然而,监管当时禁止的是“首月0元”和“首月1元”,没有禁止赠险。所以后续不少保险机构继续通过赠险获客,后续再由保险顾问直接电话复核,留咨,二开。
对于“二开”,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指的是先促进成交一个短期低保费产品,和客户建立信任,然后为后期促进成交长期高保费产品的做法。
保险机构缘何热衷“魔方业务”这一打法?“通过短期健康险做‘钩子’的原因是产品成本低,周期短,获客成本好控制。”上述业内人士进一步对记者分析指出,免费赠险就像“首月0元”投保的升级版,核心目的不是为了销售这一单保险,赠送短期健康险其实是为了和客户建立联系,属于“钩子产品”,下一步有利于继续拓展其他长险。
对于“魔方业务”玩过头可能会产生的问题,李文中分析表示,这样的业务推广方式不利于树立保险行业良好形象,也与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背道而驰。
一直以来,赠险犹如一把双刃剑。其一是险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或者在节假日期间抓住营销流量密码,推出实打实的赠险福利。而赠险的另一面,便是保险机构“强行赠送”,保险机构的赠险套路频被曝光。
“健康险更应该是向事先确定的身体健康的消费者赠送,随机向不特定者赠送是不妥当的。”对于保险机构赠送健康险,李文中表示,健康保险因为需要有严格的核保,很多人健康状况可能难以符合承保条件,即便保险公司可以通过约定高免赔的方式来控制承保风险,但是也很容易带来双方的理赔纠纷,特别是保险公司在推送赠送信息时只强调保额,而淡化或隐藏免赔本身也是一种“欺骗”。
而在《通知》发布后,监管是否会对赠险行为一刀切,采取禁止赠险等措施,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并不会,因为赠险行为单看不是坏事,“坏”的是通过赠险配套的不合规投放损害消费者权益。监管的举措当前更细,更有执行力,通过对保险机构业务的穿透,未来的做法可能会找到整个业务链条中不合规的环节进行处罚和禁止,对合规环节还是开绿灯。
宋占军也对记者表示,期待各监管部门及时关注这一领域,依规处罚保险机构和保险中介平台,规范保险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利益。
北京商报记者 陈婷婷 胡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