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各个参与方要形成一个合力,把养老投教这件事情扎扎实实地做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个人养老金制度。”2月25日,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养老业务总监陈晓东在由《财经》杂志、《财经智库》、财通汇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全球财富管理论坛——经济重构中的财富管理态势”上表示。
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养老业务总监 陈晓东
陈晓东指出,即使是去年底有一波集中开户,有相当多的员工对个人养老金制度是不了解的,或者了解程度比较低。他呼吁主管部门、政策出台方,要多跟大家解释一下政策,包括这样的平台、论坛多搞一些,让老百姓更多地了解政策,才能更好的参与这个制度。
据了解,上投摩根基金的外方股东摩根资产管理拥有80年养老金的管理经验,管理规模超过3500亿美元,服务全球超60%的养老金、主权财富基金和中央银行。通过借鉴外方股东养老金管理的发展经验,上投摩根已经建立了多达24人的多元资产投资团队,由曾领导设计富达401K养老金投资计划产品及策略,拥有26年养老金投研经验的老将恩学海领衔。此外,在养老投教方面,上投摩根基金积极举办面向社会的养老投教宣传,致力于唤醒社会公众的养老意识。
以下为发言实录:
陈晓东:非常感谢主办方搭这个平台让我们讨论个人养老金问题,刚才几位嘉宾已经说的非常全面,我从另外一个角度谈一下个人养老金落地之后到现在的情况。
总的感觉,需要让子弹再飞一会儿。现在还不一定能下个结论说,个人养老金面临比较大的困难。因为从公开披露的数据来看,现在有2000万人开户。我们知道,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加起来是10亿多人,退休的不在里面,整体大概是6、7亿人左右。
今年是36个地方试行,整体样本量比较少。最终有2000万开户,跟我们预期差不多,甚至好于预期,毕竟只有几个月。
根据公开披露的数据,更需要关注的是里面隐含的问题,有两个:第一,开了户以后大家并没有把1.2万元全存进去,整体平均下来每个账户可能有两三千块钱,累计资金大概140多亿。第二,即使把钱存进去,还有很大的比例没有购买产品进行投资。
这两个问题反映了,参与者对这个制度还是比较谨慎的,或者说心存疑虑。
在这个制度落地之前,我们去年和蚂蚁理财智库一起做了当代青年养老规划的调查,简单跟大家报告一下几个结论:
首先,通过这个调查,我们发现虽然绝大部分青年人认同养老要趁早准备,但真正着手为未来的养老采取行动的比例比较低,真正着手准备的大概只有百分之十几,知行是相矛盾的。
第二,为什么没有着手规划呢?大多数人说,因为有国家的养老金,说明政府的信誉度还是很高的。另外,觉得自己的收入还可以,养老是比较长远的事情。
第三,去年4月份国务院已经出台个人养老金政策,但我们调查发现,大部分人对这个制度是不了解的,或者一知半解。
第四,对里面提到的四类产品的认知,对保险产品认知度最高,其次是储蓄、理财、公募基金。刚开始调查的时候,公募基金相对比例低一点,后来随着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出台大比例上升,上升了接近20个百分点。大家对公募基金的关注度也比较高,跟国外的趋势差不多,因为美国三支柱里公募基金所占的份额非常大。
第五,青年人从哪儿了解这些信息呢?抖音、小红书这些社交媒体,政府发布的一些信息,金融机构的传播反而比较少,主要是社交媒体。而且对这些信息的真伪,多数表示没有太多的能力判断。
个人养老金是一个生态,包括监管、专家、各类机构,我们希望为整个生态做一些贡献,正在做一个养老投教活动,就是上投摩根“养老走进企业”,到企业里给员工解读政策、讲解投资理念和产品,做一些投教活动。希望打造成一个品牌。
通过与企业员工的交流,我们发现,即使是去年底有一波集中开户,有相当多的员工对个人养老金制度是不了解的,或者了解程度比较低。当然我们现在更多主要是针对外企进行投教活动,未来我们也希望走进更多不同行业的代表性企业进行养老投资的宣讲。
目前来看,个人养老金发展时间还比较短,有一个过程。另外,确实在政策的宣传方面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我想呼吁主管部门、政策出台方,要多跟大家解释一下政策,包括这样的平台、论坛多搞一些,让老百姓更多地了解政策,才能更好的参与这个制度。
关于个人养老金产品的默认投资问题,毕竟这个制度刚刚启动,还在试行阶段,前期政策制定过程当中有很多呼吁,我相信未来会有类似的制度安排。
延伸出来讲默认,其实就是投资顾问的概念,个人养老金大家比较公认的最大特点,跟第一支柱、第二支柱比起来,第三支柱是有个人选择权的,是目前这个政策的特点。反过来讲,在投资方面,个人选择权未必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从国外的经验或者从长期的经验来看,专业的事情还是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特别是在中国这种投资文化、投资环境的土壤下面,个人选择权未必会给个人带来比较高的收益,市场瞬息万变,像长期资金的资产配置、风控都是非常关键的。
我觉得投资顾问主要目标可能不是要保证个人养老金的持有人跑赢通胀或者挣钱,而是力争让他去规避巨大的风险,就是在巨大的风险出现的时候,投资顾问能够帮助客户来规避风险,我觉得这个是更重要的。
从长期来看肯定是个趋势,但是个人养老金有它自己的特点。首先,它的额度比较少,一个人一年才1.2万元,投资顾问本身成本又比较高,这个矛盾是未来需要解决的。大家讨论了很多,未来发展智能投顾也是一个方向。
目前个人养老金的投资顾问是不能做的,但我们的法规里面留了一个口子,未来可以研究。
2023年是试行年,不叫试点。试点是很多政策可能要发生变化,试行是基本上政策定型了。为什么是今年试行呢?因为个人养老金涉及到很多参与方,包括系统、服务,有一个流程,需要打通一遍。
到今年结束的时候,如果没有大的问题出现,我判断全国就会推开。那种情况下,两千万到五千万开户应该不是问题,因为我们理论上覆盖的人群是非常大的,即使开户到了一亿人,也还需要想办法吸引更多的人参与。
具体的服务方面,万总提到打通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了,不是在一张白纸上做最美的图画,改进是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改。从目前的情况看,三个支柱的制度里,最有可能和个人养老金打通的,是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因为两者最像。
回到从一支柱调一部分到三支柱的问题,问题的缘起是对整个社保基金可持续性的忧虑。
我认为,短期长期都没有大问题,短期内还是收大于支,只是各地有差别,比如东北和广东是不一样的,但是国家有一个全国统筹制度可以调剂,短期没问题。长期我们有战略储备,还有划转国有股充实社保基金,这些都是有制度安排的。
问题在于三个支柱的结构不合理。目前来讲,一支柱太大了,二支柱太小了,三支柱刚刚建立,所以刚才几位嘉宾提到适当的降低一支柱来做大二支柱和三支柱,我相信应该是一个趋势,而且已经慢慢在探索。
具体到国际经验,比如为什么有的国家三支柱发展那么好,我相信最大的原因还是政府的税收优惠或者激励措施的问题。从目前来看,制度刚刚起步,我们对第三支柱的税收激励还是不错的。从长期来看,逐步增大这个激励应该是个趋势。
我们跟企业员工交流的时候,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在目前整个经济环境,包括在疫情的影响下,国家很多地方都要花钱,但还是通过税收优惠的政策来推出个人养老金,鼓励老百姓参保,大家其实也看到这一点。未来我们整体的经济环境变好改善的时候,是不是有更多的激励措施?我觉得这是可以期待的。
现在最关键的是,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各个参与方要形成一个合力,把养老投教这件事情扎扎实实地做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个人养老金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