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触底后,2023年国内旅游市场复苏按下“加速键”。中国旅游研究院近日发布了《2022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2023年发展预测》(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2022年旅游市场景气下探,波动筑底,旅游消费呈现“时间前移、空间就近、结构分散”特征。同时,中国旅游研究院预计2023年国内旅游人数约45.5亿人次,同比增长约80%,约恢复至2019年的76%。疫情之后,随着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国内旅游市场也将迎来新趋势,在以跨省游为主流的同时,本地游、短途游将依旧受到人们的青睐。
7个假期出游人次约占全年42.35%
2022年疫情反复起伏,严重影响了国内旅游市场的正常经营,仿佛一直处在寒冬中。
根据报告,2022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25.3亿人次,同比下降22.1%,较2020年下降12.12%,恢复至疫情前42.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约2.04万亿元,同比下降30%,较2020年下降约8.5%,恢复至疫情前30.7%。预计全年出入境旅游人数约4630万人次,同比下降约4.8%,恢复至疫情前15.5%。
其中,住宿行业可谓是经历了最冷的“寒冬”。报告显示,住宿产业格局呈现头部效应不断强化。从全球酒店排名看,我国酒店集团排位不断上升。虽然这三年中国住宿业投资增速有所下滑,行业酒店数量和房间数增长幅度较小,但处于头部的酒店集团规模有所增长,行业分化加剧。
此前,文旅部发布了2022年第四季度全国星级旅游饭店统计调查报告,2022年第四季度全国星级饭店营业收入总额为284.17亿元,餐饮收入占40.17%,客房收入占39.81%;星级饭店平均房价为321.46元/间夜,平均出租率36.79%,而2021年同期平均出租率则为42.22%。可见,住宿行业受疫情冲击较大。
另从投资与绩效看,行业景气陷入新的低谷。2020年住宿业投资同比增速为-0.8%,2021年回升至6.63%,从2022年全年来看,企业业绩不及年初预期,是住宿业历年亏损最为严重的一年。
虽然受疫情影响严重,但众多旅游企业也在“顽强拼搏”,通过积极自救来展现内生动力。根据首旅酒店2022年年度业绩预亏公告,首旅酒店通过一系列稳经营、占市场、创收益措施,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经营压力,稳步推进全年发展战略,坚持规模化扩张。除酒店企业外,各OTA平台也在积极布局,据报告,马蜂窝聚焦本地游,瞄准“旅游+社群经济”,开展了近一年的“周末请上车”活动;飞猪推出新品栏目——“奇妙之旅”,每周探索小众目的地的旅行玩法。
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总统计师、所长马仪亮表示,受疫情影响,旅游市场明显收缩,旅游企业营收大幅收窄,甚至出现了“去产业化”现象,就是用本地化出游替代中远程旅游后,不用买机票火车票,不找旅行社报团,酒店和景区也不怎么用得上了。2022年散发式疫情不断,旅游市场不断盘整探底,降至疫情以来新低。各旅游企业也为了生存,通过重整业务板块、锚定需求变化丰富产品线、尽力保持核心团队稳定以及积极探索新方法和应用新技术等举措积极自救。
预计国内旅游收入约4万亿元
“预计2023年,国内旅游人数约45.5亿人次,同比增长约80%,约恢复至2019年的7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约4万亿元,同比增长约95%,约恢复至2019年的71%。”这是中国旅游研究院对2023年旅游市场的预测。在出入境游方面,全年出入境游客人数有望超9000万人次,同比翻一番,恢复至疫情前的31.5%。
马仪亮认为,得益于消费者旅游信心不断改善,疫情大规模传播的不确定性降低,2023年旅游市场“稳开高走”复苏可期,各季度复苏速度有望呈单调递增的状态。
“首先是中远程市场率先复苏。人们能且愿意去远地方旅游了,疫情期间出现的近程化替代反过来,变成中远程替代一部分近程市场,这会导致旅游消费复苏的速度快于旅游人次复苏速度。其次是‘去产业化’得到逆转,人们的旅游需求满足,重新开始需要依赖旅游企业了。”谈及2023年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时,马仪亮说道,游客在目的地的活跃度将会明显提升。同时,随着旅游疗愈需求不断释放,包括疫情期间休假但没有机会出去旅游的消费者今年一定要远行等,能贡献不少的增量市场。
“另外,根据兴趣或研学等功能性需求去旅游的消费者越来越多,旅游市场不断向专项领域分化。并且反向旅游和平替旅游将会增多,去性价比更高的地方旅游,会推动一些以前不太知名的目的地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 马仪亮还谈道。
北京商报记者 吴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