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鹏
乍暖还寒,好雨时节,万物复苏。随着近期各地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开工,全国正涌现“抢”时间、“拼”发展的蓬勃新气象,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将愈加显现,为我国经济企稳回升蓄力赋能。
2月18日,浙江湖州集中签约开工99个项目,涉及金额逾700亿元;同日,江苏常州67个项目集中签约开工,总投资金额超500亿元;2月17日,129个项目落户山东平度,总投资近700亿元……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近期各地集中签约开工项目普遍以投资规模较大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主。此外,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信息技术及先进制造业等领域也成资金主要流向。
“各地集中签约开工重大项目,发出‘开局就要冲刺、开年就要攻坚’的强烈信号。”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将发挥重大项目牵引拉动作用,突出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着力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以高质量项目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项目瞄准新旧基建领域
近期,全国各地密集签约开工一批重大项目,其中不乏基础设施建设的身影,且相关项目的投资规模普遍较大。
例如,在传统基建项目上,浙江杭州近日在上城区、西湖区、临安区集中开工一批重大项目,涉及学校、道路、公园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规模近500亿元。在新基建项目上,位于贵州贵阳的贵阳大数据科创城数智中心项目建设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力争上半年完成主体施工,确保年底投入使用。
叶银丹表示,相关项目开工建设将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促进社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推动产业升级,缓解经济下行压力。
在财政部专家库专家、360数字安全集团投资总监唐川看来,持续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是必要的。经济结构调整离不开基础设施支持,唯有地区服务功能完善,高效产业才能更为快速落地,并形成地方经济的新增长点。
此外,从投资规模上来看,近期签约开工的项目规模普遍保持在较高水平。例如,江苏南京举行的2023年重大项目签约活动上,54个内资项目中,投资10亿元到30亿元的项目达31个,占比逾50%;山东济南比亚迪智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园项目总投资达73.4亿元。
唐川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项目投资规模越大、落地时间越早,年内可形成的实物工作量就越多,从而对经济发展的助力也就越大。
资金流向顺应政策导向
进一步梳理发现,相关签约开工项目中,以顺应国家战略发展方向为主,资金主要流向新能源及节能环保项目、信息技术项目及先进制造业项目等。
例如,天津集中签约的项目中,包括总投资195亿元的5个新能源项目,总投资174亿元的9个新一代信息技术项目,总投资83亿元的6个高端装备项目等,新动能项目占比超过8成;辽宁沈阳2023年首批集中签约项目中,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汽车及零部件等多领域;福建省泉州市38个签约项目覆盖了新能源、新材料、新基建、数字经济、健康养老、商贸物流等赛道;江苏南京共集中签约61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超800亿元,突出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投资额分别占比为62.7%和35.6%。
“新能源环保领域项目建设及信息技术项目投资分别符合国家‘双碳’战略和‘东数细算’战略要求。”叶银丹对此表示,新能源环保领域项目建设,有助于促进绿色制造发展,协助国家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格局的同时,加速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加快工业绿色低碳技术变革和加快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等;而信息技术项目投资则有助于提升国家整体算力,打牢数字经济发展基础。此外,有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东部带动西部建设新格局等。
谈及如何保证项目投资的有效性充分发挥时,叶银丹建议,首先,营造好的招商引资工作氛围,优化营商环境;其次,把签约项目的落地作为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再次,加强产业园区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为项目落地落实提供坚实保障;同时,建立完善项目报建代理服务制,由代理客商具体办理新建项目、扩建项目、项目实施过程中所涉及的行政审批事项,代理客商可在项目签约后主动跟进,针对落地项目,及时了解和解决问题,加快项目推进;最后,促进银企合作,做好银企合作平合,促进银企合作,引导金融机构支持重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