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崛起:产业化风起,已锚定“万亿”赛道

2022-09-28 11:19:56 来源:

过去十年,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能源结构低碳转型进展显著。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领域一系列重磅规划和政策密集出台,形成了推进能源革命的战略规划体系。在此背景下,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双碳”概念火热,储能作为配套产品,一直处在风力、光伏发电的“阴影”之下。但随着我国电力结构改变,这个被寄予厚望的产业,也正式迎来风起之时。

“大规模储能、氢能等技术不断取得新进展,为推动能源发展变革提供更有力的支撑。”9月17日,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在“2022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致辞中提到。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随着国家多项政策文件发布,储能产业开始崛起,资本市场随之起舞,不少权威投资和研究机构给出了万亿的市场规模预期。如今,在能源结构变革、多重政策因素的推动下,储能产业正式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产业化探索初见成效

近年来,随着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推动化石能源清洁化、积极开发和消纳清洁能源成为社会共识。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中提到,我国在2020年全面启动能源革命体系布局,推动化石能源清洁化,根本扭转能源消费粗放增长方式;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不断提高发电效率,降低发电成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领域一系列重磅规划和政策密集出台,形成了推进能源革命的战略规划体系。与此同时,我国电力工业发展虽然取得巨大成就,但电力系统综合效率不高、源网荷等环节协调性不够、各类电源互补互济不足等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

不过,储能产业的发展,为以上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2020年8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就《关于开展“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的指导意见》公开征求意见,明确通过优先利用清洁能源资源、充分发挥水电和煤电调节性能、适度配置储能设施、调动需求侧灵活响应积极性,有利于发挥新能源资源富集地区优势,实现清洁电力大规模消纳,优化能源结构。

值得注意的是,储能方式包括抽水储能和新型储能、热储能、氢储能,其中,抽水储能占比最大,新型储能次之。以每GW抽水储能造价60亿元计算,按国家能源局的规划,到2030年,抽水蓄能电站要新增投资5000亿元左右;按实际建设规模,2030年前将新增投资超过1万亿元。

今年9月17日,在“2022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上,章建华提到,我国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新能源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产业链,大规模储能、氢能等技术不断取得新进展,为推动能源发展变革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新能源+储能”动力更足

相关政策持续加码,让储能产业迎来强劲“东风”。

2021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都强调了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结构和大力发展储能的重要性。

2022年3月2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其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除了政策的“东风”,储能产业的直接驱动力,还有我国能源结构的改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消费清洁低碳转型持续加快。2021年,天然气、水电、核电、新能源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至25.5%,比2012年提高了约11个百分点,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加快转变。

在政策利好与能源结构改变的驱动下,储能发展增势迅猛,“新能源+储能”项目快速在全国范围内铺开。

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2021年7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要达到30GW以上。截至2021年底,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仅为5.76GW。这意味着4年间有5倍以上的成长空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51%。

受新能源强制配储的政策拉动,若各地新型储能规划的项目全部到位,按照新型储能平均每GW造价40亿元计算,四年内将新增投资约1500亿元。

万亿赛道掀起“掘金潮”

政策和能源结构转变的双重作用,直接刺激了储能产业。尤其是电池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储能市场驶上“快车道”。

根据光大证券的预测,到2025年,中国储能市场规模将达到0.45万亿元,而2030年将增长至1.3万亿元左右。广发证券则在研报中称,2021年以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如火如荼。新型储能作为电力系统灵活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比例新能源消纳的有力支撑,其发展有望持续加速。

需求旺盛、应用前景广泛的储能,也早已经成为科技巨头们争相布局的重点业务之一,其中的代表企业是宁德时代和比亚迪。

在2011年成立之初,宁德时代就布局了储能电池业务。原宁德时代二号人物黄世霖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宁德时代成立之初就定下两个业务目标,一个是动力电池,另一个是储能电池。

十余年来,宁德时代不断通过成立合资公司、入股等方式布局储能赛道,如今储能系统营收也实现连年增长。根据宁德时代2021年财报,其总营收为1303.56亿元,同比增长159.0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59.31亿元,同比增长185.34%。其中,储能系统业务营收为136.24亿元,同比大增601.01%,占总营收的比例为10.45%。

相比宁德时代,比亚迪则更早开始探索储能。2008年,比亚迪电力科学研究院正式成立,开始重点布局储能领域。如今,其储能产品已经实现全方位覆盖。

比亚迪在2021年财报中提到,储能行业借新能源大发展的势头亦增速明显。在2021年,包含在储能行业的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业务上,比亚迪该板块的收入约164.71亿元,同比增长36.27%。

当然,掘金储能的巨头远不止宁德时代、比亚迪,华为、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相继“大手笔”入局储能。可以预见,储能领域的竞争也将愈发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