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4月29日华夏银行、北京银行、上海农商行、紫金农商行四家银行业绩的公布,A股上市银行2021年“成绩单”已全部揭晓。从业绩表现来看,除个别银行营收、净利出现下滑外,其余银行均交出了较为满意的答卷,资产质量普遍承压的情况也有所改善。不过,在业绩经营水平实现良好增速的同时,受金融持续让利实体经济等因素的影响,银行净息差收窄的趋势仍在持续。在分析人士看来,后续净息差走势预计仍有一定收窄空间,银行需做大营收和非利息收入,缓解息差收窄压力。
业绩普涨 16家银行净利润增速超20%
42家A股上市银行2021年“成绩单”全部披露完毕。4月29日,北京商报记者统计发现,从业绩表现来看,有38家银行营收及净利润均呈现增长态势,占比超过90%。
从净利润来看,42家银行2021年合计赚得1.92万亿元。工商银行仍是“最赚钱”的银行,2021年该行实现归母净利润3483.38亿元,同比增长10.27%;建设银行归母净利润在2021年也突破3000亿元关口,达3025.13亿元,同比上涨11.61%;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归母净利润均超2000亿元,分别实现2411.83亿元和2165.5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7%和12.28%;股份制银行方面,招商银行、兴业银行稳居前列,报告期内,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99.22亿元和826.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2%和24.1%。
而从净利增速来看,16家银行归母净利润在2021年实现超20%的增长,其中城、农商行2021年增速迅猛,2021年江苏银行归母净利润同比上涨30.72%至196.94亿元;张家港农商行也较上年增长30.3%至13.04亿元。
“2021年上市银行普遍表现较好,中大型银行表现总体向好,部分经济发展较好区域的中小银行业务表现非常突出。” 金乐函数分析师廖鹤凯认为,营收净利出现增长的原因主要是经济企稳的大背景下信贷投放力度进一步加大,不良率进一步收窄,非利息收入进一步提升。结合2022年一季度情况来看,增长势头会延续,预计全年业绩可期。
超九成银行净息差有所收窄
在业绩经营水平普遍实现良好增速的同时,受金融持续让利实体经济等因素的影响,银行净息差(净利息收益率)承压势头仍在持续。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目前42家银行中,有38家净息差均较上年有所收窄。
例如,华夏银行净息差为2.35%,比上年下降24个基点;青岛农商行净利息收益率下降幅度最大,较上年同期减少36个基点至2.16%,对于净利息收益率下降的主要原因,青岛农商行解释称,一方面该行主动压缩高风险资产规模,积极贯彻落实让利实体经济的方针政策,切实降低实体企业资金成本,贷款收益率有所下降;另一方面,该行主动加大存款营销力度,个人定期存款规模增加,导致计息负债成本率有所上升。而从2022年一季度情况来看,华夏银行、青岛农商行净息差仍处于收窄状态。
在净息差普遍收窄的态势下,南京银行、浙商银行、江苏银行、兰州银行2021年净息差却逆势微涨,对于增长原因,江苏银行表示,净息差上涨14个基点主要是2021年信贷需求、项目储备相对充裕,在积极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保持了良好的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零售战略转型稳步推进,高收益零售贷款占比上升对整体定价的支撑成效进一步显现;此外,有效压降负债成本,存款付息率、计息负债综合成本进一步下降。
谈及净息差后续走势,廖鹤凯分析认为,目前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的原因主要还是负债端成本压力持续,而同时对实体经济的减费让利政策力度加大,后续净息差走势预计还有一定的收窄空间,银行需要通过做大营收、非利息收入,缓解息差收窄压力。
资产质量向好 增厚拨备抵御不良
2020年受疫情影响,银行业资产质量曾普遍承压,但在2021年这一情况则有所改善,42家银行中37家不良贷款率均较上年有所降低。例如,江阴农商行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下降0.47个百分点至1.32%,杭州银行、招商银行、无锡农商行、张家港农商行、成都银行不良贷款率均降至1%以下,分别为0.86%、0.91%、0.93%、0.95%、0.98%。
同时,为增强风险抵御能力,拨备覆盖率也持续增厚,33家银行拨备覆盖率较上年有所上涨,其中,江阴农商行、苏州农商行、成都银行、无锡农商行、苏州银行和张家港农商行均较上年实现超100个百分点的上涨,拨备覆盖率分别增至330.62%、412.22%、402.88%、477.19%、422.91%和475.35%;此外,杭州银行、常熟农商行、宁波银行2021年拨备覆盖率均超过500%。
从大型银行拨备情况来看,今年一季度,已有部分此前拨备覆盖率水平较高的银行出现下行。对此,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认为,“部分银行拨备覆盖率下降,不排除是该行主动、适度下调拨备覆盖率,释放信贷能力”。周茂华表示,从当前的数据来看,银行拨备覆盖率指标依旧处于高位,不良率处于低位,整体资产质量良好,主要是与国内宏观经济保持扩张、金融机构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等因素有关,但需要关注不良贷款绝对规模的上升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