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说(妈妈说:\\\”我给你买了一本好书.\\\”转述句)
01
如果你想被人爱,被人疼,让人对你好,请先让自己成为一个可爱与值得的人,不然凭什么?只要是个人,那就一定是感情动物,而感情动物的特质就是,具有情感偏向性的,而不是绝对理性的。
就像有些孩子,总是说不出来的可爱,一举一动都招人喜欢,所以会让人忍不住地去疼爱他。
反过来说,有些孩子可能哪里都好,但你就是不喜欢他,那么形式上的疼爱总要受内心情感的影响而大打折扣。
由此可见,什么事情都得从自身出发,做好自己,管好自己,尽可能地让自己成为一个可爱的人。
其实你只要做好自己就行了,不要期望别人对你怎么样,别人对你怎么样,那是别人的事。如果只是因为别人对你的好,没有达到你所期望的程度,而产生愤怒与指责,那这就是你的问题了。
或者想着,我已经可爱了,已经值得了,你就必须得对我好,这套逻辑一旦成立,关系就成了一种绑架的姿态,也是一种毒素。
特别是在婆媳关系中,彼此的意愿和情感,为什么总是被人们忽略,而又多了一些对婆媳关系的条条框框,比如忽略婆婆(儿媳)的意愿和情感,总认为你是我婆婆,就应该对我怎么样;总认为你是我儿媳,就应该对我怎么样。
不要忘记了,我们都是感情动物,没有谁是应该对谁好的,只有谁想对谁好,愿意对谁好。另外也不要本末倒置了,某个人对你好的前提,应该是他先有对你好的情感,而不是我们有着什么样的关系,谁就要先对谁好。
02
在后台收到一个男读者的留言,关于他妈妈与奶奶之间的恩怨。大概是什么情况呢?在妈妈刚嫁给爸爸的时候,奶奶对妈妈不好,甚至于是冷漠的,在生活与经济上没有提供过任何的帮助,于是婆媳之间就积怨了。
妈妈的心里有怨气,一肚子的不满,然后从小到大,妈妈总是在读者面前,不断地说着奶奶的各种坏话,注意,是从小到大。
读者自己也承认,由于妈妈的原因,与奶奶接触甚少,并且由于妈妈从小给他灌输的思想,导致他对奶奶也有很大的偏见与成见。比如年纪还小的时候,哪怕走在路上遇到了奶奶,也不会主动打招呼。
因为受到了妈妈的情绪熏染,就使得他对奶奶也有了莫名的记恨。
比如妈妈一直都在重复,奶奶做人有多么自私、刻薄、冷漠,做事又有多么差劲、无情、计较。所以久而久之,在读者的心里,奶奶就是一个自私、刻薄、冷漠、差劲、无情、计较的人。
毕竟人在小的时候,思考与判断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再加上妈妈是自己最亲、最重要的人,当然会盲目相信她的话。
直到读者有了自己的家庭,才有了自己的客观判断,因为跟奶奶接触的次数慢慢多了,慢慢就发现奶奶并没有妈妈说得那样不堪,有些问题虽然存在,但绝不至于夸张与离谱到如妈妈说得那样。
相反的,当妈妈熬成婆婆,对自己的儿媳其实也就那样,甚至于在情分上,还不如奶奶做得到位,比奶奶身上的问题更严重。只是妈妈从小都在强调自己有多么辛苦,养他又牺牲了多少,所以就让读者对妈妈,除了感激与相信,再无任何的判断。
所以读者就说了,“从小到大,妈妈都在说奶奶的坏话”:现在看来,一个巴掌拍不响。
当然了,读者只是客观看待这件事,并没有偏向谁、否定谁。妈妈含辛茹苦将他养大,这份恩情是肯定的,他也十分孝顺妈妈,可是并不能因为这份爱,这份恩情,就盲目地偏向母亲,实际上这是两码事,要分开。或者站在妈妈的角度上,我生你养你那么辛苦,那么我怨恨谁,你就要跟着我一起怨恨谁。
03
其实在任何关系中,几乎都是一定的,关系优良,说明两个人都好,都珍惜、都有付出,反过来关系糟糕,也从来都不是因为哪一个人的问题,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只是我们往往只能看到对方的问题。
这种人也是很可怕的,因为是自我的,永远看不到自己需要改变与成长的部分,那么从人生上来讲,一直在原地踏步,哪怕年龄50岁、60岁、70岁了。
婆媳之间的是非不可妄断,也不要听信谁的一面之词,况且两个都是你最亲的人,大人的事是大人的事,你该孝顺父母,依然孝顺父母,你该疼爱爷爷奶奶,依然疼爱爷爷奶奶。
做父母的,也不能把自己的情绪和执念带进孩子的人生中。
就好像夫妻俩吵架,无论两个人怎么吵,可如果孩子出现偏见了,帮着一方去攻击另一方,那么另一方就应该马上制止,告诉孩子:“我们怎么吵,那是我们的事,而他永远是你的爸爸(妈妈),你就应该永远尊重他、敬爱他、孝顺他。”
否则你的自私,会害了孩子的,那也是他人生中的一种关系,你给孩子灌输了什么样的思想,等于直接决定了那段关系的走向,孩子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的亲人本来就不多,结果因为你的原因,直接少了一个,公平吗?对孩子好吗?
尽量让自己理智一点,客观一点,不要动不动就因为谁对自己不好,而产生指责,倒不如在后来的岁月里,律己容人,多从自身出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