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的风俗(阿昌族的风俗特色是什么)
阿昌族是全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阿昌族人口数为39555人。新华乡是保山市阿昌族聚居最多的乡,座落于腾冲市南部,是保山、德宏两州市和腾冲、龙陵、梁河三县(市)区交汇地。目前,新华乡有阿昌族人口2246人,485户,居住于山区或半山区,分布于梅子坪社区苍蒲河村民小组,中心社区大坡村民小组,新山社区黄叶林、坝角村民小组。占三个社区总人口32.7%,全乡总人口12.2%。该乡于2016年2月,在新山社区坝角自然村建成全国首个乡级阿昌文化展览馆。
新华乡阿昌族世代传承着绚丽、神秘、多彩的民俗文化,民风民俗原始古朴,崇尚自由恋爱,不受父母包办。阿昌族婚俗是阿昌民俗的主要组成部分,阿昌族婚礼将神秘有趣的民族节日,豪放、欢快的民族歌舞,撩人心弦的民族音乐,古朴悠远的民族礼仪,精美绝伦的民族服饰融入婚礼之中。由于阿昌族没有文字,所以婚俗礼仪完全靠祖先口授身传传承至今。
(一)串门对山歌(相识、相恋)
阿昌族的小伙子和姑娘大多是在赶街、节庆日以及晚上串门时用对山歌方式来互相认识的,尤其以晚上串门对山歌最为普遍。吃过晚饭,待姑娘睡觉后,小伙子们邀约着来到姑娘家。小伙子对着紧闭的大门吹响葫芦箫(阿昌族小伙子谈恋爱,白天吹三叶箫,晚上吹葫芦箫)。姑娘一听到箫声,立刻起床梳妆打扮,在闺房等候。姑娘的妈妈或嫂嫂听到箫声,点亮堂屋里的灯,点燃火塘里的火,打开大门让小伙子们进家来坐。小伙子们进到堂屋后,姑娘的妈妈或嫂嫂就进屋去休息。为了让长者睡好觉,小伙子们在半小时内一般不说话。半个钟头一过,小伙子马上用歌邀请姑娘出闺房递烟,双方围坐在火塘边对歌,一般对歌会一直持续到深夜,甚至天明。通过对唱山歌可以让双方相识、增进相互了解。当俩人感情深了,小伙子就单独到姑娘家去串门,并用“换手艺”的方式来试探男女双方心意。
换手艺(相送、回礼、再赠送、再回礼)
如果小伙子在串门后钟情某个姑娘,就用递烟的方式来试探姑娘心意,请对方收下烟盒。此为“相送”。
若是女方对男方有意,便收下男方的烟盒。过几天把自身已经用过的缀着蚂蚱花的披巾,以及香烟、火柴等,用纸包好,再用染了色的彩线捆好后结个活扣送给小伙子,以表示对他有爱慕之心。此为“回礼”。
男方收到女方的“回礼”后,就在自己亲手雕刻的银簪上拴两朵有彩色珠子的蚂蚱花,连同手镯、银链、银扣等,与糖一起包好,亲手送给姑娘,表示自己真心爱姑娘。此为“再赠送”。
如果姑娘真的有心和小伙子成亲,就用自己亲手纺织的布做成对襟衣送给小伙子;如果姑娘不是真心要跟小伙子成亲,就买一个枕头相送,以示赔礼道歉,请男方另择佳偶,称为“刹水”,双方可以友谊相处。姑娘做出的回应,为“再回礼”。
跑婚 抢亲(三媒六证)
跑婚是男女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由恋爱建立了真感情,不告知父母,到双方约定之日当晚,小伙子邀约伙伴在事先约定的地点等候姑娘,姑娘待父母熟睡后,偷偷将钱分别放在自己枕头下、家堂上香炉脚和甑子底下,然后带上随身行李到约定地点与小伙子会合,一起到其家中。
抢亲分两种,一是姑娘有了自己的意中人,而父母又硬要为姑娘选定其他女婿。在两个男子喜欢一个姑娘的情况下,其中一个男子便约同伴把姑娘抢回家中,未抢到姑娘的另一个男子,只能眼巴巴地望着姑娘被抢走,而不能半路截取,这是阿昌族的规矩。二是在恋爱过程中,男女双方曾立下海誓山盟,但女方中途变心,男方便组织人趁姑娘外出不备之机,半路截住,拉起就跑。
不论跑婚还是抢亲,姑娘一进小伙子家门就放鞭炮,当即拜堂,让姑娘包上高包头。当夜或第二天一早要将姑娘领到男方较远的亲戚家住下,有时还要躲进深山老林,直到家里与女方家长谈判结束,才能双双回家。因双方终要结成亲戚,所以无论原来怎么闹,都需在跑婚和抢亲后的第二天,由男方请两个通信人告知女方父母。有 “三媒六证”的说法,意为第三天男方聘请三个媒人(其中一个媒人专门承担烧菜做饭事务)向女方父母求和说亲,女方这边请三个证人,证人工钱由男方给,说亲时女方父母会故意刁难,男方会尽力满足其所提出的要求。说亲时,谈判时间一般三至六天,但一经达成协议,双方都既往不咎,和睦相处,常来常往,亲如一家。
(二)合亲(合天婚、提亲、明家族、择日子)
男方带上礼品约上几个亲人,第一次到女方家踩路,若去女方家的路途中遇到老鼠过路、蛇过路等不吉利的情况,男方仍坚持到女方家,不会提及路上所见情形,但男方下次不再向女方提及婚事;若在途中没有遇上不吉利之物,将视为天遂人意,寓意男女双方婚后会事事如意。此为“合天婚”。
男方带着糖果、香烟、美酒等礼品,第二次登门女方家商议定婚事宜,男方所备礼品需为双份,奉为 “好事成双”的口气。待男方回寨时女方会另备礼物回赠男方。此为“提亲”。
“一女出嫁,九族该知”,根据提亲时商定的日期,由男方到女方家设宴款待女方亲朋,并置办干礼(香烟、糖果)、水礼(鲜肉)若干份分发给女方亲朋,但对较亲密的亲朋均需有“水礼”。此为“定婚”,也为“明家族”。
定婚后,男女双方在一起共同商定一个双日子,为“良辰吉日”。此为“择日子”。
正式婚礼(玩花筷、桥岗、挎红、打新房、开拜、行满月礼)
婚礼前第一天,女家请客,有些村寨新郎需到女方家住上一晚。当天接亲的新郎往往是女方姑娘们戏弄的对象,新郎到了新姑娘家,姑娘们会用一盆盆冷水泼新郎,直至新郎浑身湿透。据说这是让新郎清醒头脑,以后见到别的姑娘不能动心;因湿(食)同音,也喻为衣食无忧。
下午,男方的媒人领着八至十个老人和两个取婚婆挑着礼品送彩礼来了。送进彩礼,摆席吃饭。席间,新郎要到每桌前弯弯腰,说:“家常素饭随便请!”就这样认了亲戚。姑娘们乘新郎不注意时给新郎抹黑脸和戴花帽,逗得大家哄堂而笑。姑娘们笑弯了腰,说:“大家记不得新姐夫,头戴花帽,脸黑掉一半的就是!”
姑娘们找来两颗细长、叶茂的金竹,在竹梢尖拴上当地盛产的水果、鲜花和蔬菜,以此加大难度来让新郎夹酒席上的菜,当新郎好不容易夹住指定的菜时,姑娘们抖动竹稍,故意使新郎夹不到菜,逗得在场亲朋哈哈大笑。此为“玩花筷”。
姑娘们还会将新郎身上挂上算盘和秤,拉着他到院子里去示众,表示新郎今后要精打细算过日子。这一天,姑娘们使出浑身解数来逗新郎,除了以上所述的玩法,还有“过桥”、“揭莲花碗”等等,花样繁多。
待姑娘们闹够新郎后,所有在场的亲朋好友身穿彩色民族服饰,合着现场豪放、欢快的阿昌音乐,愉悦地蹬起窝罗来,又唱又跳,整个场面精彩、壮观,其乐无穷!
要转回家时,新郎跪倒在岳父、岳母跟前说:“我要回去了!”二老就说几句吉利话,岳母给姑爷一匹自己织的布,岳父给姑爷一些钱。这时调皮的姑娘冷不防把一串猪骨头挂在新郎肩上说:“肉我们吃光了,剩下的骨头、皮子请你带回去!”又引起一阵大笑。此时,新郎可以给姑娘们点小礼钱,才能让在场的亲友把骨头卸下来。
第二天(结婚当天)吃过早饭,由福气双全的已婚妇女(之前专为新姑娘订被子)把新姑娘从父母房间里牵到堂屋、父母面前行跪拜礼,礼毕把新姑娘交给新郎家的两个娶亲婆,之后随着迎亲队伍往新郎家走。路上,凡过桥,新郎在桥头上要供烟丝、槟榔、小银币,这叫上“桥岗”。凡经过寺庙,两个新人需对着寺庙磕头。
新郎新娘一跨进家门,新郎的亲朋好友纷纷给一对新人挎上红色的布匹或是绸缎,边挎红边唱着祝福曲调:你的某某(称呼)义重情深,把红彩挎上你身,你的友情迎来花烛夜,洞房之中叙友情,自从今日挎红后,祝你们相依相伴到白春;双手把红来打开,给你新女挎彩带,东园桃树西园李,今日移到一个栽,自从今日给你挎红后,望你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此为“挎红”,意为祝福新人夫妻恩爱,今后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接着双双拜堂成亲,举行仪式后男女双方亲人对两位新人进行训话,教说新人要夫妻恩爱,永结同心,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和邻里和睦相处等内容。
吃过晚饭,年轻男女在新郎家堂屋里,用三张方桌把新人围在中间,然后亲朋好友使出各种奇招逗两位新人。此为“打新房”。
婚后的第二天,新媳妇把事先准备好的礼物(衣物、鞋子)赠给男方亲人,这是新媳妇对男方亲人真诚表达自己的一点心意,亲人们不需给钱,开心收下就好。此为“开拜”。
接下来新郎和新媳妇敬酒认亲,须向男方亲人、朋友敬上醇香四溢的米酒和香甜可口的糖茶,受敬酒、敬茶之人可往新媳妇的酒盘子里放上“认亲钱”,也可回赠几句祝福话语。敬酒仪式结束,意味着刚过门的新媳妇已正式认识了男方亲友。
婚后第三天(或是在本月),小俩口必须带上“明家族”时的礼品份数回新媳妇娘家一转,与娘家亲人话话家常,娘家亲人们会为小两口准备些小鸡让他们带回去,此为“行满月礼”。到此,婚礼即告结束,俩人开始新的生活。
(三)阿昌族家庭特点
阿昌族结婚按长幼顺序进行,如长子未婚,次子和次女也不能结婚,姐姐未嫁,妹妹和弟弟也不能先于姐姐结婚。如弟妹先于哥姐结婚,则要举行“跨越礼”和给哥姐一些钱,此为“违礼金”以对哥姐表示道歉和尊敬。阿昌族同姓忌婚配。
阿昌族家庭是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家庭。包括父子两代或父子孙三代。新华的阿昌族还有家族组织,同一姓氏组成一个“家会”,有汉文会章,由年高有望之人任族长。妇女地位极低,一切大小事情由男子作主。认为“母牛顶担田头瘦,妇女当家家不富”。财产由幼子继承。长子和次子在婚后可得一部分财产,皆另立门户。有女无子,可以招赘(招赘的男方不能是长子),女婿有继承权,但社会地位较低,其子女须随母姓。无嗣,可抱养子,有与亲生子女同等权利和义务。绝嗣户或外迁户的财产,全部归近亲所有,若无近亲则归家族,无家族者归村寨公有。
对婚俗的保护迫在眉睫
阿昌族婚礼过程极富传统,是阿昌族传统民俗的大展示,具有神秘、独特的属性,阿昌族婚礼过程由歌舞、乐器、服饰、礼仪、饮食文化等多种内容构成,集民族民间展示一地,山歌、民歌、情歌对唱、蹬窝罗、葫芦笙等民族歌舞汇聚一堂,是阿昌族文化的典型代表,是阿昌族聚会的主要方式,对阿昌族历史、文化、民俗、美学等诸多方面有较强的研究价值。
由于新华阿昌族杂居在汉族间,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较大,婚礼习俗易产生相互融合,逐渐失去自身独有的个性,随着阿昌青年人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很难接受本民族传统婚礼习俗,传统婚礼举办的次数减少,阿昌族没有文字记载传统婚礼整个过程,在历代传承中传统的婚俗过程被一一简化,婚礼制品、器具等残缺不全,甚至连服饰都难以保留,传承难度较大,一旦新华阿昌婚俗习俗消亡,会造成阿昌历代口传留下来的人类文化财富流失,之后恢复起来将非常困难。显而易见,对阿昌族婚俗婚礼的保护迫在眉睫。(腾冲市新华乡政府 毕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