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与丑(美与丑作文)
自“艺术”诞生之日起,人体就成为了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中最重要的一个主题,具有崇高的地位。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曾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所具有的情感性和特殊性使其在艺术创作中被表现得最为复杂。艺术作品对人物的特性的描绘当中,对于“美”的追求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古希腊艺术中就充满了对人体美的追求。
然而,艺术创造对人的塑造之所以比其他主题更为高深,很大程度上的原因在于人物塑造上具有丰富性和对比性,既然有对“美”的追求,也就少不了对“丑”的表现。正是这种人物形象塑造过程中对于“美”与“丑”各式各样对比性的表现,才成就了西方美术史上众多的经典人物形象。
无论生活还是艺术的“美”,都有着丰富的内涵。优雅的形象会让人觉得美,符合科学比例原理的形象会产生美感,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艺术形象是美的,反映时代积极向上的主流精神的艺术形象更能产生巨大的美感。而在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真善美本来就紧密相连。这就使人物形象塑造从表面深化到内心,从行为升华到道德,从对外形美的表现提升到对人性美的追求。
与“美”相对,“丑”有了更丰富的含义,“美”与“丑”在形象塑造中强烈的对比使得这些形象被表现得铿锵有力。这样的例子在现代西方绘画艺术当中并不少见,而“美”与“丑”在人物形象塑造当中的对比表现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现代艺术是一个容纳各种主题、选材、风格、技巧、内容、目的与审美品位的斑斓世界。为了给那些对艺术感兴趣而又缺乏“入场券”的普通人提供渠道,中央美院教授周至禹选择的方法是——10堂现代艺术课。
在《现代艺术的美与丑》这本书中,周教授结合当下的新冠疫情,以西方人体艺术为主要结构框架,摒弃了对纷繁复杂的当代艺术流派与手法的梳理,重点阐释了古典人体艺术中蕴含的美学渊源与现代人体艺术的审美与审丑,并介绍了诸多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与其代表作品。
比如现藏于法国卢浮宫的古希腊著名雕塑《米洛斯的维纳斯》,诚然,这座遗失了双臂的美神在世人眼中是残缺的,但因其优美的黄金分割,从而成为永恒的美的象征;而在雷诺阿的《大浴女》、莫迪利亚尼的《斜倚在白色枕头上的裸女》、莫尔的《金丝笼》、贝利琴科的《藤椅上的女人体》与《躺着的女人体》等追求极致的感官享受、蕴含强烈情感的表现主义艺术家的作品中,这些珠光一般柔润光亮的裸女,时而头发蓬松,眉宇间还散发出一种青春荡漾的风韵;时而天真未泯,健康成熟有余。少数裸女还带有某种野性的单纯,以上种种无不散发出强烈肉感美的魅力。这是画家对光、色、线条和充满生命肉体的敏锐感觉,是一种高水平的审美享受。这些裸女集中表现了一切生命的美,因此身为画家的他们无疑是在以自己的天才和智慧通过人体艺术传达自己的审美理想。
对于现代艺术面临的各种困境,周至禹教授此前指出,实际上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困境。许多现代艺术品因创造性投入过少而必须面对“何谓艺术品”的衡量;公众面对的则是一个文化价值被粉碎亟待重建的废墟。现代艺术是对自身文化的戏仿,它有时走得太远,有时又太偏,有时过于标新立异而让人摸不着头脑,成为一堆散乱的积木而不是完备周密的系统。对于艺术家来说,时刻保持丰盈的灵感,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很难在现实与艺术中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
关于艺术的审美与审丑,法国雕塑家罗丹在其众多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举个例子来说,《老妇人》呈现了一个比木乃伊还要皱的裸体老妓欧米哀尔,正在低着头,绝望地悲叹她的丑陋。她弯着腰无力地低垂着头,绝望地看着自己干瘪如柴的胸部、布满道道皱纹的僵硬的肚皮,四肢筋节犹如枯干的葡萄藤。罗丹认为: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的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美,在艺术中,只有美与丑相互衬托,才能表现出极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这本《现代艺术的美与丑》中,内容主题是西方的现代艺术,作者的基本观点及中心思想归根结底落实在最后一篇《艺术:永远不变的核心点》。从中我们不但对“艺术是什么”这个宽泛的问题有了深层次的了解,更对艺术与美学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了深入的认知。从康斯坦布尔到德拉克洛瓦,再到拉斐尔前派,对古典主义艺术的反叛是美从古典主义艺术审美中剥离而产生的结果之一。“美”可以表现在对立事物的趋同之中,因而“丑”不再是“美”的否定,而是“美”的另一张脸!